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培育当代儒家君子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长垣:培育当代儒家君子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对待传统儒家君子观念的态度和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贺麟先生在培育新式儒者人格时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合理性”“合人情”“合时代”。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强调在当代践行儒家的君子观必须要对之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决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儒家君子文化理念的基本精神。

鉴于传统儒家君子人格固有的理论局限和时代局限,在当代社会,要真正使传统儒家的君子理念能够在当代贯彻落实,发挥出其思想价值,我们就应当认真对待这种观念的理论缺陷和时代局限。如果我们不想传统儒家的君子观在当代只是流于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发挥它的影响力,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儒家君子观在内容设定上的合理性,并对之作出因时因地的诠释,而不能固守传统君子观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对待传统儒家君子观念的态度和原则。鉴于传统儒家君子观自身的理论局限和时代局限,我们要在当代践行这种观念并取得实效,也就是使之成为多数普通人可践行的道德标准和人格,那么我们就应当坚持对这种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对此,我们应当形成共识。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学时所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10]具体地说,就是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思考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要真正做到对传统儒家君子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就必须要坚持一些必要的原则,注意方法的运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注意要把儒家君子文化的实践同当代中国的现实思想文化建设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此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注意“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2]。当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因而在当代要弘扬儒家的君子文化,就必须注意把儒家的君子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价值诉求。它提示我们在倡导和推行某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时,必须要充分尊重和对待人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法治观念以及人们追求富裕生活的意愿,要充分反映当前社会人们普遍的对正义的呼声,对公正、平等的深切关注。因为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这种情况也充分反映出当前人们的思想实际。所以,在当代践行儒家的君子观,我们要正视人们的这种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敢于摒弃掉蕴含在传统儒家君子观中的不合时宜的成分,如蕴含在其中的明显的等级、特权意识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贺麟先生在培育新式儒者人格时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合理性”“合人情”“合时代”。所谓“合理性”,即“揆诸天理而顺”[13],也就是推行的观念要经得起普遍理性的推敲,能够反映人类经久不衰的基本理念和文明追求。所谓“合人情”,即合乎真实的人性需要和感情需要。人有七情六欲,但凡生命也都希望得到尊重、平等对待,希望能够“好好地”生存,因而君子内容的设定不能脱离人的这种人性需要。从现实的角度说,就是要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功利想法的合理性,把君子的评判尺度与人们建立事功、发展基业、创造物质富裕的幸福家园的行为结合起来。所谓“合时代”,即合乎当代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发展趋向和当前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也就是君子观念的践行,必须要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建设的实际状况相符合。

其次,依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对传统儒家君子观的内容进行合理“改造”大胆摒弃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和过高的要求,使“君子”的内涵和义项真正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而又与人类文明的大势所趋相符合。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当前我国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君子。高层次的君子,无疑是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仁智勇俱全的人。而一个人只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遵纪守法、克己奉公、与人为善,勤学努力、尊重和重视人的精神追求,那么他就可以称为君子,而不必非要求多么博学多智,多么富有审美能力和情趣。正如贺麟先生所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这是理想的完美的儒者人格,但一个人因资质不够而不能成为才智之人,也不应妨碍他是一名真正的儒者。“因限于资质,无才能知识而卓有品德的人亦可谓儒者。”“惟有有学无品,有才无品,只有知识技能而无道德,甚或假借其知识技能以作恶者,方不得称为儒者,且为儒家所深恶痛绝之人。”[14]社会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资质,每个人的思想水平并不一样,因而不宜将君子人格的标准固化,而应当着眼于人们的生存实际和思想实际,使之成为人们通过一定努力就可以切实达到的目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种观念的价值引导和鼓动作用,才能使之成为人们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动力。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强调在当代践行儒家的君子观必须要对之作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决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儒家君子文化理念的基本精神。恰恰相反,我们务须要对儒家君子理念的基本精神和思想重点有深刻认识和把握,要充分认识到儒家确立和评判君子人格的根本依据和尺度,并在贯彻这一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做到对传统儒家君子观的“转化”和“发展”。否则,所谓“转化”和“发展”很可能就会背离儒学的基本精神,如此也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而对于儒家君子理念的基本精神,当然我们可以更为具体地进行讨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具体展开,须他文另述。但这里我们可以作一点结论性的表态:儒家评判君子实际上历来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尺度,那就是“天道”。正如《礼记·祭义》曰:“君子合诸天道。”王夫之说的更为直接,“君子之道,天之道也”[15]。也就是说,在儒家这里,始终按照天道而行动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而儒家所谓“天道”,本质上是指上天创生之道,也即“生之道”。正如二程所说,“天只是以生为道”[16]。这就是说,一个真君子,必须像“天”那样拥有创生、好生的情怀,“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故一个真君子,必须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把生命的存在视为天地的本然状态,把维护生命的存在视为当然的义务。每一种生命都是上天所创生,都有它天赋的“生生之道”,都有它在宇宙中存在的应然的位置,各种生命各安其位,各遂其生,这就是天之道。因此,真正的君子必然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关爱一切生命,努力做到与各种生命的和谐共处,而不是以一己之私利,虐杀生命,以伤生害生为事。真正的君子,绝不会漠视生命、对生命的处境麻木不仁,更不会为一己之欲恣杀生命。所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儒家这么做并非出于伪善,而是本着“善生”的理念形成的一种对待生命的极为审慎的精神和态度。生命的普遍流行,特别是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完整实现,这是天道之当然,是天意的表现。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所以真正的君子总是心系天下苍生,重生、乐生、厚待众生,特别是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对人民的生活处境有着高度的同情共感能力,肯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牺牲自己,具备了这一条,他就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作者分别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7BZX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李飞跃:《“君子”义绎》,《国学学刊》2017年第4期。

[3]张宝林:《〈诗经〉君子考论》,《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四辑。

[4]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议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4页。

[5]黎红雷:《“位”与“德”之间——从〈周易·解卦〉看孔子“君子小人”说的纠结》,《孔子研究》2012年第1期。(www.xing528.com)

[6]东方朔:《“无君子则天地不理”——荀子思想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诸子学刊》第十二辑。

[7]黎红雷:《孔子“君子学”的三种境界——〈论语〉首章集译》,《孔子研究》2014年第3期。

[8]孙钦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君子意涵》,《学海》2015年第5期。

[9]正如“小姐”一词在古代本指“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由于当代性工作者也经常用“小姐”一词,以至于使许多女性不再愿意被人称为“小姐”或以“小姐”自居。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3]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3页。

[14]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12页。

[15]王夫之:《船山遗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5页。

[16]《二程集》(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