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与君子文化:儒家的君子概念及特征

长垣与君子文化:儒家的君子概念及特征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何谓儒家的“君子”,儒家的“君子”的构成要件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儒家典籍的记载来看,厘定清楚儒家的“君子”概念并不是简单的事,这是因为儒家在使用“君子”一词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涵十分丰富和复杂。所以“君”与“子”连用,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地位尊贵的男子。而与这一小部分高高在上的“君子”相对的广大人口,则统称为“小人”“庶民”等。《尚书》中的“君子”亦如此。

长垣与君子文化:儒家的君子概念及特征

何谓儒家的“君子”,儒家的君子人格具备什么特征,这是我们在当代借鉴儒家的君子观念培育当代理想人格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这构成了我们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有鉴于此,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何谓儒家的“君子”,儒家的“君子”的构成要件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儒家典籍的记载来看,厘定清楚儒家的“君子”概念并不是简单的事,这是因为儒家在使用“君子”一词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涵十分丰富和复杂。它不仅涉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涉及一个人的学识智慧以及审美观念,甚至涉及一个人的处世能力、办事能力和政治水平。即使是作为儒家评定君子的主要内容的“道德”,涵盖在这一名词下的义项也十分的丰富和复杂。概而言之,儒家的“君子”是一个涵纳了“德”“智”“美”“位”等诸多属性,对人的各方面修养均有高要求的一个概念。具体而言:

首先,“君子”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成员、贵族或社会精英。“君子”的这一层意义是“君子”一词的本义。据学者的考证,“君子”一词是“君”与“子”的合称,而“君”字的构成是“象形”+“会意”,“君”字的上部“尹”是手执笔的象形,象征掌握权柄,下部的“口”表示发布命令,所以“君”字的本义就是指掌权者而言。如郑玄曰:“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而“子”除去血缘的直接承续者这一意义之外,在先秦时期也是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所以“君”与“子”连用,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地位尊贵的男子。[2]从这个意义上看,“君子”一词排除了社会上大量的人口,也排除了社会中大量人口成为“君子”的可能性,因为成为统治阶级的人毕竟是人口中的少数。而与这一小部分高高在上的“君子”相对的广大人口,则统称为“小人”“庶民”等。在儒家信奉的早期经典中,“君子”的这层意义仍然十分清楚地保留着,并且也是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的基本涵义。如《诗经》和《尚书》中的“君子”都是这样。《诗经》中大量的诗歌中使用了“君子”一词,但绝大部分都是就拥有特殊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成员如天子、诸侯、卿大夫而言,而非指普通人。[3]普通劳动群众不但不是君子,而且自觉把自己和“君子”对立起来看待。如《诗经·魏风·伐檀》曰:“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尚书》中的“君子”亦如此。今本《尚书》中“君子”凡8见,较为确切无疑非后人篡入的有4见,分别见于《酒诰》《召诰》《无逸》和《秦誓》。这里面的“君子”或指君王,或指百官、大臣,都是指贵族集团的成员。如顾颉刚曰:“君子小人,先秦以上以身份地位分,此时之君子指在官位者。”[4]此外,《春秋》《周易》和《左传》中的“君子”形象,也具有明显的“位”的属性。总体而言,“征诸经典,春秋时期及以前(即所谓‘六经’所反映的时代),人们对于‘君子’与‘小人’的理解,基本上都是着眼于其地位上的区别”[5]。及至孔、孟,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君子”一词的“位”的属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论语·先进》);孟子曰“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上》),等等。

其次,儒家典籍中的“君子”,也意味着对一个人完美道德的肯定,甚至可以看作是对完美道德人格的别称,这正如《白虎通义·号篇》曰:“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儒家讲的“道德”涉及的层面十分宽泛,“仁”“义”“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勇”“乐生”“重生”“厚生”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式君子,这些德行都是应有之义。并且,从孔子以后,道德成为儒家评定一个人是否君子最为根本和核心的内容。在孔子这里,传统上以“位”作为首要特征的君子概念发生了转化,即孔子将原来纯就地位和身份而言的“君子”概念,转化成了“德”“位”兼具而以“德”的属性为主的概念,这是孔子的贡献。也就是说,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对“君子”的看法已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即“君子”偏离了它的“位”的本义,而主要成为一个道德概念。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儒家而言,固然道德成为“君子”的核心义项,但这并不是说儒家抛弃了“君子”本身的“位”的属性。作为“君子”的固有属性,“位”的属性并没有从儒家的君子观念中被彻底摒弃。相反,“位”仍然是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君子重要的外在标准。这也就是说,在传统儒家的眼中,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和他的“位”紧密相关的。君子可以暂时无“位”,但这并不是说“位”对君子不重要。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很难把一个只有道德而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普通劳动者称为君子。比如一个专事稼穑的农民,尽管他为人一清二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恐怕他也难被称为君子。相反,在儒家典籍中,儒家一概将此类人视为“小人”。孔子训斥樊迟问稼穑的典故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参见《论语·子路》)孔子重视“君子”的“德”的属性,但孔子眼中的“君子”,显然也具有“位”的属性。正如东方朔所说:“从整全的意义上看,孔子之君子概念至少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君子既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亦是政治治人的主体和承担者”,“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应当了解为修己和治人的统一体。”[6](无君子则天地不理东方朔)黎红雷也认为《论语》中的“君子”,其定位是“政治精英+道德楷模”,其影响在于“民众表率+社会典范”[7]。(www.xing528.com)

再次,仅从“德”+“位”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君子”还不够,在儒家这里,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君子”,除去理想的道德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他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的修养。也就是君子还要具有较好的学识、有智慧,所谓“君子博学深谋”(《荀子·宥坐》),“君子博学以文”(《论语·雍也》);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君子不该是那种不修边幅,不注重精神追求的人。一个人只有在德、智、美各个方面均达到较高的修养水平,才构成完整意义上儒家的君子人格形象。“理想的完美君子人格无疑是具备道德的意蕴,具备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美学意义上的高级趣味,还必须具备好学、读书、智慧的意涵。三者完美和谐的搭配和均衡才是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也才是世世代代儒者心心向往和孜孜追求的人生目标。”[8]《荀子·劝学》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一个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极高的道德水准而又勤学广识,且富有文采礼乐之审美情趣,在德、智、美各方面均“大全”的人,这才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也构成了儒家“君子”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