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严密的知识体系,老子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认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值得君子之学加以深刻学习和推广。“《道德经》通过对其核心概念‘道’和‘德’的阐述,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虽5000余字,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和奥妙,涵括了伦理道德思想、自然哲学观、人生哲学观、治国理政方略、经济思想、军事策略、哲学方法论和神秘主义。因此,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思想和哲学巨著,它理所当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历史的阐释、批判和接受,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国思想史。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主流思想都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和接受,法家、玄学、儒家、佛学、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道德经》思想的影响。在篇章结构和辞章艺术方面,《道德经》亦别开生面,语言之精要、修辞之精炼,为历代文学巨擘所青睐和称颂。”[12]
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13]
中国文化兼容并包,交互融合,充满生机。“我们曾经目睹了欧洲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曾经或正在发生的衰落。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宗教包容性,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学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但也并不反对新的思想。”[14]老子文化广泛传播,获得全世界的赞扬。“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五千言《道德经》文约意丰,含蕴深邃,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15]老子的思想,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具有恒久的价值。崔大华总结说:“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在获得新的理解和确认的同时,则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16]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L.N.Toktoy,1828年—1910年)从1877年起开始阅读和研究老子的著作,对老子产生了很大兴趣,并准备翻译《道德经》。1893年9月—10月,他同波波夫一起根据德文译本翻译老子的《道德经》,1895年他校订了在俄国研究神学的日本人小西氏翻译的《道德经》。1910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编选的《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封面上印有老子骑着青牛的图,就在这本书里,他还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www.xing528.com)
老子的“道”历久弥新。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富矿”,在当下加以利用。托尔斯泰非常欣赏老子的“道”和“无为”的思想,后来他就把它发展成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理论,主张用“无为”对待一切事物。1913年他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本题为《老子道德经或关于道德的书》。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道德经》俄译本。托尔斯泰以他的名望使《道德经》在俄国得以广泛传播。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何寅,2002)。[17]荷兰著名的汉学家,许理和(Erik Zurcher,1928—),长期从事古代中国与中亚历史研究,1990年8月接任欧洲汉学会长,1992年在台北发表过《老子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他说:“道德经在西方人眼中,无论从任何西方的思想派别看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典籍,也最富于中国智慧,或甚至更广泛而言——东方智慧。但其中许多的研究并不完全是哲学性的,例如有些人用福音的语词来解读老子;有些将老子的‘道’与叔本华的‘世界魂’,或柏格森的‘生命冲力’,或是印度的‘大梵天’相比拟。虽看法各有不同,但都表示对老子《道德经》的重视。最初西方人推崇儒家思想,后转为重视道家。西方人对老子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而往往只是把老子作为他们的观点的一种外在见证罢了,每一个时代都能利用《老子》作为灵感的源泉。”[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