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恒 王 阳
老子《道德经》中,仅有三处直接论君子,但是涉及君子的内容非常丰富。老子重视自然本性,塑造了一种遁世、出世、无为、超越的君子理想人格。老子主张君子“道而不器”,摒弃工具性、手段性、依附性,高扬主体的目的性、独立性、能动性,凸显了“志于道”的君子观。虽然老子的“君子”概念使用不多,但是他的君子主张非常鲜明。他主张顺应自然的君子格调,无非是他更喜欢“圣人”(圣人词条有29条)、“善人”(出现7次)、“众人”(出现5次,意味着普通人、世俗人)、“大丈夫”(出现1次)等说法,《道德经》中也无“小人”词汇的出现。老子的君子思想,与儒家相抗衡,是一种全新的、反对过分人为矫揉造作的理念。他的君子观多了超脱、飘逸、远离现实的情调,展现了道家独有的风格。老子君子思想中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廉政之道、执法之道、天人之道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老子的道家处世情怀、静态养生思想,被后来不少有识之士赞扬和应用,发挥了有效作用。庄子指出静养“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季羡林谈论长寿之道,认为顺其自然的养生方法,他命名为“养生无术是有术”,他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1],名闻全国。季羡林喜欢世外桃源的超越境界,“我是陶渊明的信徒。他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就是我的座右铭”[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为今天所借鉴、所利用,尊重自然、个人理想与修养、为人处世、修齐治平的观念等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涵养的重要来源:“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方面的思想,都和老子的君子思想观念直接相关,值得加以挖掘和现实反思。2014年10月习近平引用了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014年11月引用了老子的“上善若水”。“《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版)统计习近平引用的孔子为9处、老子为6处、孟子为4处,但实际上习近平引用的孔子的次数至少有30多处,仅在北大讲话一次引用孔子的思想就有8处之多;引用老子的思想不下11处。”[4]2015年后,习近平引用老子的话语,有所增加,更加显示了老子君子观念的现实价值。(www.xing528.com)
老子君子观,突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