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自强不息:儒家君子必备的基本品格

个体自强不息:儒家君子必备的基本品格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儒家将个体依靠自己的有为进取精神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唯一途径,这是理解儒家君子特征的关键所在。因此个体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君子必备的最基本品格。“真积力久”,只有不断“修身自强”,才能够“名配尧禹”。《易传·系辞》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君子依靠自己不断发奋有为的崭新品格。君子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进取途径,才能达到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功业美的光辉境界。

个体自强不息:儒家君子必备的基本品格

所谓人格,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1]即一个人的自我特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所持的价值标准。人格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统一过程。儒家君子人格,就是儒家所确立的个体目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方式与外显活动中的行为标准、理想等诸方面的统一体。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春秋时代的精神价值融入君子人格的塑造中,把个体的有为进取精神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基础,展现儒家君子人格的全新本质,也更能表现儒家对新时代精神与新社会风气的衔接、融摄与提升。

先秦儒家将个体依靠自己的有为进取精神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唯一途径,这是理解儒家君子特征的关键所在。没有个体的积极努力奋发,就不能获得较高的道德修养,更不能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因此个体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君子必备的最基本品格

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的论断,可说是第一次把是否依靠自己作为一个界标来区分君子与其他人。在这一论断中包含着对个体自觉自主的意识和信念,包含着对个体力量的自我理解和体认。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的基本立场,作为君子,必须自己承担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责任,不能依靠别人,别人代替不了自己,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孟子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尽心上》),同样是突出个体自决的意义。这就需要开发自己的潜在力量,培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只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够达到理想目标,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上)。在这方面不需仰仗外在的权威,“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同样也不能依赖天然环境的作用,“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2]。所以儒家认为权威与环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君子品格,根本因素还在于其不断奋发努力争取。“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人不但要依靠自己,而且要不断进取。人与人的差异同样通过是进不是止的选择而区分高下。“君子与小人之所以相悬者,在此耳。”(《荀子·天论》)由此可见,积极进取是君子的品格。孔子就主张积极进取,“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述而》)。(www.xing528.com)

然而,积极进取作为君子的品格,并不是偶尔的跃进,这种追求努力必须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如果停止或到一定程度就放弃追求,那么固然可以有一定成就,但进取的品格却难以保持了。因此孔、孟、荀都突出个体的努力追求是一恒久息的过程。孔子本人树立了这种君子风范:“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也强调坚持不懈的意义:“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因此要专心致志,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荀子总结并大大弘扬了儒家的发奋进了精神和“学能成圣”的信念,认为要想改革自己的现状,“其唯学乎”(《儒效》)。《劝学》第一句是:“学不可以已。”荀子继续孔学传统,把不停地学习进取视为一条提高人类的原则,把人看作处在不停变化发展和向上的过程中,“必至乎没而后已”。荀子甚至把是否积极进取提到人禽之辩的高度来认识,“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

学习、进取可以使人不断突破狭窄有限的眼界的限制,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一旦停止,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要“锲而不舍”。“真积力久”,只有不断“修身自强”,才能够“名配尧禹”(《荀子·荣辱》)。《易传·系辞》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君子依靠自己不断发奋有为的崭新品格。君子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进取途径,才能达到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功业美的光辉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