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总是自强不息,精进不已,各方面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心里总是存着上进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这是说,君子见贤思齐,不断追求进步,小人则自甘堕落。一个人如果心里自信要成为君子,那么他就会从修养品德、知识各方面求进步,而且日日向上;相反,以追求财富利益、安逸的生活为目标,心里只想着私利,品格就会日渐卑下了。孔子非常赞赏《周易》的思想包括其中的做人之道。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他阐发《周易·乾卦》象辞的思想,就特别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说明孔子将“自强不息”作为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其次,君子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君子是积极的弘道者,一方面他们需要不断地“修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学有余力之际又出来做官以使百姓安乐,实现有道之治,也就是“修己以安人”(《宪问》)。这正是君子对“道”追求的内外两个方向。内,就是内在的修身养性,成就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也就是内圣。外,就是对外在世界生命和社会民生的关怀,也就是外王。“修己”体现了君子的道德自觉性,而“安人”则体现了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修己之极致即内圣,安人之极致即外王,君子人格不仅是道德完美的人,而且追求事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孔子看来,君子是可以“大受”之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说明只有君子之“德”“才”“位”“智”兼备,才堪重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要有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在与人发生误解或矛盾时,君子自然是反省自己言行中的不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礼记》里有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道理,《礼记·射义》篇中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即认为射箭的道理就是仁德的道理,射箭时先要求端正自己的姿态,站得端正、要领正确才发箭,发箭后射不中,不会埋怨比自己优胜的人,反过来探求自己射不中的原因!为此,君子总是奋发努力,要求各方面做到最好;事情做得不好,要从自身探求原因,予以检讨和改善。而且,君子知错能改:“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与君子相反,“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小人将自己看得如此之重,犯了错误一定巧为掩饰,巧言辩解,文过饰非。一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总觉得自己简直是真理与美德的化身,过错都在他人身上,自然只会“求诸人”(《卫灵公》)。再次,君子重践履。孔子强调要做“躬行君子”(《述而》),强调所学必须付诸实践落实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上来,反对空谈和言行不一。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可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从政》)他认为,要把说的话实行了,然后才说出来。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认为君子以自己说的话超过他自己所能做到的为耻。君子说的话要尽力履行,所以说话前要慎重考虑,先用行动实践了,再把道理说出来,如果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说了而做不到,反而招致别人的批评。许多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赞美,或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这就犯了说了而不能做到的过失。最后,孔子主张,学不是“为人”,为了炫耀于人,而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完善自己,是学以成人。孔子提倡“为己”之学,反对“为人”之学,要求“下学而上达”(《宪问》),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荀子·劝学》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再进一步说,学习和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学而》),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孔子从诸多方面分析了“君子”和“小人”品德修养和做人态度的不同,以“小人”反衬“君子”,从而阐释了做人的道理。总的说来,君子是用一种“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的思想来处理天人、人我和身心关系。君子人格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仁爱、平等、尊重、宽容、自律、刚毅、通达、担当等人格特质,且具有共生取向、执两用中、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具备和谐精神的典型人格正是孔子及先秦儒家等人所倡导的君子人格。(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