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君子文化:弘扬忠信精神

长垣君子文化:弘扬忠信精神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的“忠”里并不包含后世所讲的“忠君”思想。在孔子看来,“忠”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因此孔子要求人“言之必可行”,并以“言而无信”为耻。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长垣君子文化:弘扬忠信精神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强调君子要在仁和义的基础上讲忠和信,提倡待人接物应真诚,为人办事要尽心竭力。孔子主张“为人谋”要“忠”,为人忠诚,既要端正思想、态度,求其在我,搞好己与人的关系,极力把事情办好,又要待人如己,有成人之美的奉献精神。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问孔子做人处事怎样才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为要笃实认真。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心诚意为别人做事,真心诚意与别人交往,认认真真地读书,踏踏实实做事,那就是做到了“忠”。此时的“忠”里并不包含后世所讲的“忠君”思想。在孔子看来,“忠”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曾参对此心领神会,所以才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将“待人是否忠诚”作为每日第一件需要反思的事情,对“忠”的重视溢于言表。孔子又进一步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君子不因别人的话说得动听就抬举他,也不因为这人有缺点就不理会他所说的话。君子要懂得分辨别人的说话,要了解他说的话是不是有诚意,是不是合理。有些人话说得动听,但说的话和做的事并不一致,这些人就不值得信赖;相对来说,尽管有些人曾犯过错,或者品行有问题,如果他提出的是合理的意见,就要加以考虑和接受。与此相反,小人一般既没有坚定的信仰,又往往缺乏诚心,还习惯于将一己私利放在头等位置,为了谋取一己私利,常常“朝三暮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信”从“人”从“言”,指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在孔子看来,与人交往时必须讲究诚信。孔子一生致力于“信”的教育,他主张交往中“朋友信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做事“敬事而信”(《学而》),“信则人任焉”(《阳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因此孔子要求人“言之必可行”(《学而》),并以“言而无信”为耻。孔子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一切依赖中正、正直。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并不将“信”看作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认为“信”要服从“义”,“义”为更高的原则。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就是说,我们对别人的诺言如果是合乎正义的就可以实行。在“信”与“义”不可兼得的特殊情况下,提倡人们牺牲“信”而成就“义”。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如果一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而只知信守诺言,那就是“小人”,是末等的“士”。这一点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可以明确看出来:“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路》)由此可见,依孔子的观点,从“信”的角度看,有两种类型的“小人”:一是平日说话习惯于信口雌黄,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者,正如《增广贤文》所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二是过于迷信“信”,甚至即便牺牲“义”也要守“信”者。由此看来,君子守信讲究通权达变,小人守信拘泥而不知变通。(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