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中舒:《先秦史十讲》,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7页,桂陵,今山东菏泽县东北。
2.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2010年第5版,第148页。桂陵为今山东菏泽。朱绍侯此书观点前后有变。
3.1988年菏泽召开桂陵之战故址论证会,认为桂陵在山东菏泽。会后,孙世民、张存俭撰写了《桂陵之战故址论证会述要》(《东岳论丛》1988年第5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会议信息:战国中期,公元前353年齐魏桂陵之战的故址在哪里?过去有今河南长垣和今山东菏泽诸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菏泽地区社科联、菏泽师专、菏泽市史志办、菏泽市牡丹乡政府于1988年4月23日、24日在曹州宾馆联合召开了桂陵之战故址论证会。
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高敏教授,山东社会科学院戚其章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田昌五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安作璋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所长李启谦教授等23个单位的30多名史学界知名人士、新闻工作者和菏泽市地方史志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依据史书、兵书、地书等有关资料,从考古、历史、军事、地理、地名、传说等方面对桂陵之战故址进行了论证,比较一致地认为桂陵战址在今菏泽市东北牡丹乡何楼一带。
会议从军事方面论证认为,桂陵之战是齐国“围魏救赵”之战,齐国军师孙膑以智取胜,生擒魏将庞涓。从战争目的、过程和战略战术看,战址都不可能在河南长垣之桂陵。原因在于:[3]长垣之桂陵当时属魏地,在魏地决战与齐军诸多不利,为大军事家孙膑不取。②在长垣与解救赵国邯郸之围的目的不大符合,从出土材料看,在菏泽比较合理。③若在长垣决战,齐军要完成作战计划必须要长途行军千余里,还可能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与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示形诱敌深入”“以逸待劳,乘其弊而击之”的战略战术不符,也难以完成作战计划。④这次齐国出兵的目的是救赵,而不是攻魏或灭魏。当庞涓从邯郸撤兵回魏,齐军围魏救赵的目的基本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弱小的齐军再渡过济水、濮水,北上长垣桂陵追击强大的魏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⑤菏泽东北的桂陵是齐军决战的“人和、地利”兼备之地。菏泽之桂陵是齐军自齐都西进“攻平陵”“驰梁郊”的必经之地,又距魏边境不过十余华里,进退较易,加之孙膑系今菏泽地区人,对地形险要的桂陵比较熟悉。①
从以上几点论证来看,论据牵强和苍白,不足为凭。如是,把军队放在自己营地最安全最有利,不需要长途奔袭牵制和引诱敌军了,也完不成救赵之任务。此次论证会后,学术界并未完全接受菏泽方面的观点,有关著作和教材仍然标注桂陵为河南长垣或两说俱存。从文中看不到河南两个史学领军人物的见解,之后也没有看到相关论述,只是朱先生主编的教材悄悄地变了。
关于桂陵之战桂陵究竟在哪里?好像已经成为“历史悬案”。所谓悬案,即对一个问题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看法,如前志认定的问题,而后志提出质疑或加以否定,悬而未决。谁是谁非,不能只凭臆说,当然以证据确凿者为准。(www.xing528.com)
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的古战场,即孙膑败庞涓处。《水经注》指出,在今长垣的西面偏北。
郦道元《水经注》卷八: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者也。或亦谓之宛濮亭。《春秋》: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遭。泽北有坛陵亭。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案《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自称为王,以今天下。”
有研究者解读:桂陵有说在乘氏东北者,但郦氏此处所述,马陵虽非所究,而桂陵却并无疑意。其址应在酸渎水旁,当在长垣之西,延津之东。[4]
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曾来长垣市实地考察[5],认为在市西南的鲁山村,并提出几条佐证。而《中国历史地图集》仍标在城西北十五里的大堽一带。长垣市文物普查时,在大堽一带发现许多战国镞、矛、铜带钩等物,并有排列整齐的战国墓葬数百个。大堽既有出土实物,方向距离又与古今典籍相吻合。大堽一说,较为可信。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我国许多地理专家的劳动成果,黄盛璋也是其中一员,“桂陵”古战场仍标在大堽而未定在鲁山村,说明他个人的看法尚未得到地理专家们的认可。[6]其实,不管是大堽还是鲁山,范围仍然在长垣境内。
从学术界的论争看,桂陵为今长垣市张三寨乡北部大岗(堽)村一带的说法比较合理。2002年4月,长垣市人民政府于大堽村南树立高约一丈的“桂陵之战遗址”纪念碑,并于2002年8月1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