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琚氏也认蘧伯玉为先祖,是因“璩”字俗写而来的。“琚”在中国古代字书中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琚字作为姓氏使用,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推行使用简化汉字出现的。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利用率较高的带“豦”部的“劇”和“據”分别简化为“剧”和“据”,“璩”并未被简化,但受“劇”“據”简化的影响,人们在书写时候,往往习惯性地认为“璩”也简化。因此,璩也就简化成了琚。《木兰花》的作者琚静斋在该书再版时就说:“多年来我署‘琚’,其实是误写。我的祖姓实为‘璩’,在众多汉族姓氏中,属于小姓,人口数量大约几十万。要是查找老版《百家姓》的话,璩姓位列第306。据一些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璩姓还是被正常使用;新中国成立后,‘璩’姓却被普遍误写为‘琚’姓。”[29]
文献中很容易看出“璩”氏到“琚”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所有文献中“琚”均未作为姓氏使用,以光绪《长治县志》为例,该书所载人名有璩江、璩折桂、璩建周、璩好裕、璩舜圣、璩允秀、璩天锦、璩嵩瑞、璩森、璩光璧等,地名有璩家沟、璩寨等,却无一以琚为名的人名或地名。[30]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琚氏逐渐代替璩氏出现在各种书刊里,如,在《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治县卷》里,长治县荫城镇琚家寨的《玉衡璩公逝思碑》变成了《玉衡琚公逝思碑》,璩家寨也变成了琚家寨,该碑简介引用长治市地方志:“凤凰村中琚姓大户人家于江南做生意,财势极大,为官江南,后便以琚姓打头,取寨堡坚实之意,更名为琚家寨至今。”但在介绍碑主时又变成了璩姓,“玉衡璩公,道光咸丰同治时的璩家传人,既经商又做官。”由此可见,琚氏就是璩氏。[31]不独长治的璩氏被俗写成了琚氏,在全国也很普遍,如湖北省枣阳市的“璩湾镇”被俗写成“琚湾镇”,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镇的“璩氏宗祠”所在地璩祠村也被写成了“琚祠村”。[32]山西省高平市唐庄乡琚庄村,由璩姓建庄,故名璩庄。由于“璩”字为生僻字,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往往写成琚庄;寺庄镇琚家庄村,因琚姓建庄,故名。[33]河南省安阳县崔家桥乡琚庄(璩庄)的璩姓,改璩为琚姓。[34]如今,琚氏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璩氏人口,2006年中国科学院袁义达教授根据全国1110个县(市)2.96亿人口调查统计显示,琚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039%,而璩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005%。蘧氏成了罕见姓氏,仅在山西长子、太原、大同,山东嘉祥,河南息县、内黄,四川彭县,台湾南投,江西兴国,上海,浙江衢州、长兴,天津静海,吉林扶余等地有分布。[35]
随着琚氏的广泛使用,字书中“琚”字又多了姓氏的义项,而原本作为姓氏使用的“璩”字却没有了姓氏的义项。在第一版《现代汉语词典》里“璩”和“琚”都有作为姓氏的释义,而到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时,“璩”作为姓氏的义项莫名其妙地就被删除了。对于《现代汉语词典》以琚代璩,并删除字典里璩字作为姓氏的义项的做法,遭到了琚氏族人的反对。安徽省望江县的璩长义曾专门致信国家语委、国务院地名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等相关部门,阐述观点并提出建议,希望将随意简化的琚姓重新更正统一为璩。他说:“琚和璩本应是两个读音完全不同的字,据我了解,很多人的‘琚’姓是被办户籍的图省事给随意‘简写’的。所以我认为祖上姓璩而现为琚的人都应该恢复本姓。”[36]《木兰花》的作者琚静斋也说:“近年我们家族大规模地修家谱,唤起族人强烈的尊祖意识,渴望恢复祖姓。作为璩姓家族的一分子,我也不例外。以后我的作品发表或出版,均以‘璩静斋’署名。”[37]姓是血缘徽记的标志,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就是这个意思。随随便便更改自己的姓氏就是数典忘祖,琚氏族人要求把琚氏改回自己原本的璩氏就体现这种传统,希望有关部门能从尊重璩氏族人感情的角度出发,在字书编写过程中对有关字义予以客观反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蘧氏到璩氏再到琚氏的演变轨迹,三个姓氏均为蘧伯玉的后裔。
【注释】
[1]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0页。
[2]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164页。
[3]李善注:《文选注》卷九《纪行·东征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嘉靖《长垣县志》卷九,天一阁藏明嘉靖二十年重刻正德本。
[5]林宝:《元和姓纂》卷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页。
[6]郑樵:《氏族略第五·平声》,《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8页。
[7]邵思:《姓解》卷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页。
[8]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陈士元:《姓觿》卷二,《平声·六鱼》,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页。
[10]黄本骥:《姓氏解纷》卷一,《平声·鱼》,《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11]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三《平声上·六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郑樵:《氏族略第五·平声》,《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8页。
[13]傅作兴:《文竽汇氏》卷十七《卫公族》,《四库全书存目业书》影印明崇祯刻本。
[14]璩润等纂修:《龙邑璩氏宗谱》,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15]璩凌云等修:安徽桐城《蘧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年桐城世德堂木活字本。
[16]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95页。(www.xing528.com)
[17]林景熙著:《霁山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页。
[18]张澍:《姓氏寻源》卷六《上声·六鱼》,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74页。
[19]《龙邑璩氏宗谱》,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20]余绍宋纂修:《龙游县志》卷四《氏族考下》,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21]郑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五·平声》,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8页。
[22]璩凌云等修:安徽桐城《璩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年桐城世德堂木活字本。
[23]蔡云川、萧岐峻:《春秋先贤蘧伯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24]陈良学:《明清大移民与川陕开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20页。
[25]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乐韶凤:《平声·四鱼》,《洪武正韵》卷二,明嘉靖刻本。
[27]阮元:《钟鼎彝器款识》卷五,清咸丰元年李氏半亩团刻本。
[28]陈寿祺:《绛跗草堂诗集》卷一,清刻本。
[29]璩静斋:《木兰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76页。
[30]李桢等修,(清)杨笃纂:光绪《长治县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31]贾圪堆主编:《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治县卷》,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32]韩源泉:《布衣祭酒:追踪我们身边的奇姓怪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页。
[33]姬积亮、文战胜主编:《高平市地名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页。
[34]郭赞兴:《蘧里古诗》,蘧伯玉故里文化研究会、新乡市牧野区西蘧里两委会编印,2007年,第109页。
[35]袁义达、邱家儒编:《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2、1623、1699页。
[36]韩源泉:《布衣祭酒:追踪我们身边的奇姓怪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页。
[37]璩静斋:《木兰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