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与君子文化:君子善省其身

长垣与君子文化:君子善省其身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子善省其身,是故常思己过,与时俱化。蘧氏虽为君子,终究不是完人,而改过需自朝至暮,自顶至踵,无非过失,使者将寡过之难道出,可谓深知君子之心,使者之言非常谦虚,但蘧伯玉省身克己,常恐不及的贤者形象由此彰显,所以孔子连连称赞使者,“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54]孔子称赞使者也是对蘧氏善省自身,欲寡其过的肯定。

长垣与君子文化:君子善省其身

君子善省其身,是故常思己过,与时俱化。

论语》载:“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53]蘧氏曾派使者问候孔子,孔子与使者坐下谈话便问使者蘧氏在干些什么,使者答蘧伯玉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使者的这番回答使孔子称赞不已。蘧氏虽为君子,终究不是完人,而改过需自朝至暮,自顶至踵,无非过失,使者将寡过之难道出,可谓深知君子之心,使者之言非常谦虚,但蘧伯玉省身克己,常恐不及的贤者形象由此彰显,所以孔子连连称赞使者,“身贤,贤也;使贤,亦贤也。”[54]孔子称赞使者也是对蘧氏善省自身,欲寡其过的肯定。《论语》中可见孔子对改正过错的很多言论,如“过则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只有不改正的过错才是真正的过错,孔子称赞最喜爱的学生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可见蘧孔对寡过知非有着相同的执念。

庄子指出:“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55]蘧氏开始认为某事是正确或者错误,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知识体系的改变,对该事的认知会发生变化。他会推翻之前的结论,以最新的认知来重新判断事情的是非。蘧氏总是用新的视野来反思自己之前的思想和行为,说明他不囿于旧知,能够与时俱进,所以才能达到庄子所讲的与时俱化的境界。《礼记正义》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做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56]商周之时,强调君子要紧跟时代,推陈出新,蘧氏深受古代思想影响,故从蘧氏所为可窥探古代君子为追求真理和自身完美的德行尽心为之、不遗余力的精神风貌。前文提到蘧氏能够依时而定,面对时代的不断变化,他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产生新的认识,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一定程度来讲,古代推崇与日俱新的思想或是蘧氏依时而定行为方式的思想渊源。(www.xing528.com)

蘧氏知非寡过、与时俱化的精神对后世文人修身、治学树立了典范。寡过是通过向内的反思达成的,而非怪罪于外者。是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7]曾子的省身是对蘧孔的继承,为后世儒者提供向内修身的路径,善于改其过者,不会强制于外,而是先格其理,思己之过;寡过也并非易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终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清人陈宏谋在《学仕遗规》中讲古人改过之学:“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悉以自反。过无穷尽,改过岂有尽时。蘧伯玉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58]明代大儒王阳明也将心学体系与寡过知非联系起来,“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59]王阳明十分推崇蘧氏。他认为人心如白日,皆能明晓己之非,改过能得本心,所以贵在改过。可见蘧伯玉寡过知非的精神随着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宋元学案》中记载:“或曰:‘蘧伯玉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信乎?’曰:‘何啻其然也!古之君子好学者,有垂死而知其未死之前所为非者,况五十乎。夫道,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远,学者亦尽其力而止耳。自非圣人,有能穷其高远者哉!’”[60]后世学者认为“道”者如山,愈升愈高,而求“道”之路也会愈行愈远,所以对知识的追求也是难以穷尽的,生命不息,求学不止,这才能称作是好学之人。随着求学的深入,视野的宽阔,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认知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难免会发现之前的认知有错漏之处。学者不轻易发言语,而是时常察非而改过,与时俱化,这是学者应具备的品质和修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