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辉蘧伯玉遗迹:重要的文化发现

卫辉蘧伯玉遗迹:重要的文化发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一统志》卷二十八,卫辉府有“蘧伯玉墓,在府城西”。《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卫辉府汲县有“蘧伯玉祠,在汲县西北三十里”。三是对卫辉蘧伯玉遗迹的定位,仅有“居于此”之说。而卫辉的蘧伯玉故居,以及“孔子击磬处”,应该是与孔子这次的行走有关。不过从宋代开始,文献所记卫辉说也有持续传承,但记录文字简单,应该与蘧伯玉曾经居住有关。

卫辉蘧伯玉遗迹:重要的文化发现

卫辉的蘧伯玉的信息也比较多。《记纂渊海》卷二十一,汲郡“君子村在郡西,蘧伯玉居于此”。《明一统志》卷二十八,卫辉府有“蘧伯玉墓,在府城西”。明万历《卫辉府志》卷之五:“蘧伯玉墓,在府城西北君子村。伯玉名瑗,卫大夫。又长垣县南十五里,亦有墓。”《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卫辉府汲县有“蘧伯玉祠,在汲县西北三十里”。值得注意的是,除府县文献之外,相关记载一是过于简单,没有更多的蘧伯玉与当地关系的信息,这与长垣的相关记载有着较大的区别。二是关联遗迹较少。如《明一统志》卷二十八,虽然在“人物”部分,也列出了宁戚、宁俞、北宫文子、公叔文子、史鱼等与蘧伯玉相关的人物,但没有与蘧伯玉相关的遗迹。《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在汲县(今河南卫辉)与蘧伯玉祠关联遗迹仅有卫武公碑,但卫武公仅为以朝歌为都的卫国前期的历史人物,卫辉与古朝歌毗邻,两者的交流还是以朝歌为纽带的。而在《明一统志》卷四中,有卫灵公祠、卫大夫祠、蘧伯玉墓、子路墓,而这些名人显然都是以帝丘为都的卫国后期关联人物。三是对卫辉蘧伯玉遗迹的定位,仅有“居于此”之说。明万历《卫辉府志》卷之一,汲县(今卫辉市)有“君子村,在府城西北三十里。蘧伯玉昔居于此,因名”。蘧伯玉为何住在今卫辉,早期文献没有记载。但,《史记·孔子世家》专门记“孔子击磬,有荷篑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去磬乎”。应赵简子之约,孔子有西行入晋之意,而到达黄河边便收到晋国贤大夫舜华之死的消息,于是孔子望河而叹,返回卫国,而“入主蘧伯玉家”。卫辉至今还保留有“孔子击磬处”这样的景点。也有可能蘧伯玉这次送孔子,到卫国西境黄河边,因孔子中止了晋国之行,而返卫后便入住蘧伯玉家。而卫辉的蘧伯玉故居,以及“孔子击磬处”,应该是与孔子这次的行走有关。

新乡、获嘉也有伯玉故里之说。[9]新乡说,在清康熙《新乡县续志》首次出现了人物志中的名贤蘧伯玉,并言“邑东北有君子村,为伯玉故里。迄今犹隶新色,其墓庙见存今邑。北有蘧姓者,则伯玉邑人也”。在今新乡牧野区、卫辉市交界处,卫河两岸西曲里、东曲里,据称原为蘧里,后分为东西曲里,曲为蘧的简化,也谓河曲之意。新乡的伯玉故里说,似应与“新乡”之说有关,即前引《陈留风俗传》所言,“蘧伯乡,一名新乡”。为清代邑人所谓的“发现”。至于获嘉、濮阳的说法都不会早于清代。从传承角度而言,缺少文献积淀,似应不足为奇。但对伯玉文化传播,还是有意义的。

总体而言,我们从卫都四迁,并区分为朝歌为都的前期,帝丘为都的后期。分析蘧伯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以帝丘为都的卫国后期的前段,以此分析蘧伯玉活动空间有帝丘、瑕丘、戚、匡、蒲等城邑。而长垣伯玉故里不仅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且长垣说文献记载不仅早,而且持续,遗存较为丰富,应该说最有说服力。不过从宋代开始,文献所记卫辉说也有持续传承,但记录文字简单,应该与蘧伯玉曾经居住有关。至于新乡说、获嘉说、濮阳说,均为清代开始仅见地方志书,其说法不足为奇,不过从传承伯玉文化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注释】

[1]张新斌:《周初“三监”与邶、鄘、卫地望研究》,《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

[2]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88页。

[3]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性及存灭表撰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www.xing528.com)

[4]张新斌:《戚城与卫国孙氏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第5期。

[5]张新斌:《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宁氏与宁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6]张新斌:《武王伐纣与牧野大战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

[7]张新斌:《蔡文化初论》,《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8]钱穆:《史记地名考》(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08页。

[9]刘吉同:《蘧伯玉故里何其多》,《唯实》201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