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君子文化探索:蘧伯玉遗迹记载独具光彩

长垣君子文化探索:蘧伯玉遗迹记载独具光彩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垣所记蘧伯玉遗迹十分丰富。以上证明,在长垣的蘧伯玉墓,旁边是有祠的。这说明长垣的蘧伯玉祠,除了墓祠外,在县城南街还有由子路祠改建而成的蘧伯玉祠,尽管有关遗迹的方位还有出入,但在长垣保留有较多长期传承的蘧伯玉遗迹,这是没有疑问的。这也从一个层面佐证了长垣就是蘧伯玉的故里。值得注意的是,其文末强调“今长垣县有伯玉墓”。长垣的地方文献也有大量蘧伯玉的记载。

长垣君子文化探索:蘧伯玉遗迹记载独具光彩

长垣所记蘧伯玉遗迹十分丰富。《水经注·济水》:“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豬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观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响其丘坟。”长垣有关蘧伯玉遗迹的信息,可以早到汉代文献,这在其他地方是绝对没有的。《路史》卷二十九,蘧伯玉“《陈留传》云,长垣有蘧伯乡,一名新乡。伯玉之冢”反映长垣蘧伯玉文化根深蒂固。《太平寰宇记》卷二:“卫灵公祠,在县东北二十七里长垣县内;蘧伯玉祠,在县东北七里,祠在墓侧。”这里是墓祠合一。《记纂渊海》卷十七:开封府长垣县有“蘧伯玉墓,在长垣县南”。《明一统志》卷四,大名府长垣县有蘧伯玉墓,“在长垣县南一十五里,旁有祠。伯玉,卫贤大夫”。以上证明,在长垣的蘧伯玉墓,旁边是有祠的。《畿辅通志》卷五十,长垣有蘧公祠,“在长垣县南街,旧有子路祠,明嘉靖中改祀蘧伯玉于此。《寰宇记》:长垣县蘧伯玉祠在县东七里,祠在墓侧”。《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蘧伯玉祠,在长垣县南街,旧为子路祠,明嘉靖中改祀蘧伯玉于此。”又,该卷还记长垣县有蘧伯玉墓,“在长垣县南十五里。《陈留风俗传》:长垣县有蘧伯玉冢。《太平寰宇记》:在长垣县东七里,祠在墓侧。《明统志》:在县南十五里。《县志》:在县南八里”。这说明长垣的蘧伯玉祠,除了墓祠外,在县城南街还有由子路祠改建而成的蘧伯玉祠,尽管有关遗迹的方位还有出入,但在长垣保留有较多长期传承的蘧伯玉遗迹,这是没有疑问的。这也从一个层面佐证了长垣就是蘧伯玉的故里。至于民国内黄县志》卷十将蘧瑗列入乡贤人物,并有专记,这是因为宋咸平年间,蘧瑗“追封内黄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其文末强调“今长垣县有伯玉墓”。

长垣的地方文献也有大量蘧伯玉的记载。明万历与清康熙《长垣县志》中,均有“蘧瑗”的传记。以上两部志书及其他长垣志书中收录有明郜永春的《重修蘧伯玉祠记》,文中说:“蒲之南,计十里许,有蘧伯玉冢,冢前有祠,人谓之蘧公祠。祠有像、有廊、有庑,春秋有祀,盖其来旧矣。”文中讲到明嘉靖时逐渐荒废,隆庆年间重修,历时三月工成。清咸丰《大名府志》卷之五,“蘧伯乡,在长垣县东”。又,“蘧伯玉墓,在长垣县南十五里瓦棚村”。清嘉庆《长垣县志》收录有清杨元锡《蘧伯玉墓考》,清同治《长垣县志》收录有清长垣知县王兰广《重修寡过书院记》,而寡过书院正是为纪念蘧伯玉而建立的。至今长垣市南5公里的金寨村西,原有蘧伯玉的墓与祠,祠院分为南北两进,主体建筑君子堂,院内有古柏、碑刻,院后为直径10米的墓冢,但已毁坏无存。今还保留有明正统年间“重建蘧贤祠记”,明嘉靖七年“新建蘧公伯玉茔祠记”,明万历甲戌“重修蘧公伯玉庙记”。清咸丰《大名府志》卷之十八,收录有明代刘矩撰著的《蘧伯玉祠堂记》,记载(伯玉)“其茔与祠,据地志在今蒲城之阳,去邑治十里余”。又收录有明郜永春《重修蘧伯玉庙记》:“蘧氏之墓自汉而已然矣,今按色乘所图画,则又曰:东南者,汉治之东南;若今治,则正南云。夫今治者,则季路所治之蒲是也。”而在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也即汉代蘧亭,北魏的蘧伯玉岗,明代的伯玉里与蘧公乡,清代的蘧公里,以及民国至今的伯玉村。(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