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时期,发生了太学生刘黻、陈宜中、黄镛、曾唯、陈宗、林则祖等六人上书弹劾丁大全,因此获罪,受到编管、安置的事件。刘黻、陈宜中等六人被誉为“六君子”。关于这件事的起因、发生的时间,各种史料记载不同。为了恢复历史的真相,有必要做一番考证的工作。
宋末元初的周密在他的名笔记《齐东野语》卷二十中有一条笔记,名为“庆元开庆六士”。其中写道:“开庆间,丁大全用事,以法绳多士,陈宜中与权、刘黼声伯、黄镛器之、林则祖兴周、曾唯师孔、陈宗正学,亦以上书得谪,号六君子。”这条笔记篇幅不长,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交代清楚了。周密(1232—1298)作为宋元之际的著名学者,距开庆年间(1259)又不远,其所撰的《齐东野语》历来被认为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照理说,此条记载应可信,然而我们翻检其他史籍,就会有惊奇的发现。
上书学生中以刘黼、陈宜中为首,二人在《宋史》中都有传。我们来看传记中的记载,先看《宋史》卷四〇五《刘黻传》:
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迫逐去国,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大概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书上,忤执政,送南安军安置,归别其母解氏。解氏曰:“为臣死忠,以直被贬,分也。速行!”
此处没有说明上书时间,但说明了刘黻上书的原因——丁大全弹劾董槐,迫使董槐罢相去国,并且说当时丁大全是御史台的官员。查《宋史》卷四一四《董槐传》,董槐被丁大全攻击导致罢相是在宝祐四年(1256)。这样,此处记载与《齐东野语》的记载,在事情发生的时间、丁大全的官职等方面均有较大出入。为了把真相搞清楚,我们再看《宋史》卷四一八《陈宜中传》:此条记载甚详,时间是宝祐中,起因是丁大全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陈宜中、刘黻等六人因上书而得罪了丁大全,遭到削籍拘管的处罚,六人的行为得到三学生和士人的同情,被誉为“六君子”。此处记载的时间及丁大全的官职是和《宋史·刘黻传》一致的,只不过没有提及六人上书弹劾丁大全的具体原因,只笼统地说是因为丁大全“在台横甚”。
宝祐中,丁大全以戚里婢婿事权幸卢允升、董宋臣,因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刘黻、林测祖(按,其他史料均作林则祖)、陈宗、曾唯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司业率十二斋生,冠带送之桥门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学中,戒诸生亡妄议国政,且令自后有上书者,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宜中谪建昌军。
《宋史》卷四一四《董槐传》的记载恰弥补了《宋史·陈宜中传》的不足,说明了陈宜中等上书弹劾丁大全的原因。《宋史·董槐传》:
(宝祐)四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时大全亦论劾槐,书未下,自发省兵迫遣之。于是太学诸生陈宜中等上书争之。
原来陈宜中等上书的原因是丁大全攻击董槐,且“发省兵迫遣之”,导致丞相董槐被策免。
上述《宋史》诸传记载一致,且可相互补充,它们都与《齐东野语》的记载矛盾。至此,我们不能不怀疑《齐东野语》记载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把事情弄清楚,我们再看其他的记载。《宋史》卷四四《理宗四》其中云:(www.xing528.com)
(宝祐四年六月)癸未,董槐罢。台臣丁大全既累疏击之,辞极诋毁,且以台牒役隅兵夜半迫槐出关,物论殊骇;三学生屡上书以为言,诏以槐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十一月)乙巳,以监察御史吴衍、翁应弼劾太学武学生刘黻等八人不率,诏拘管江西、湖南州军,宗学生与人凶等七人并削籍,拘管外宗正司。
这里所记的时间和起因都与《宋史》诸传一致,进一步说明《齐东野语》的记述是错误的。此书与《宋史》诸传所不同者,在于受处罚的学生是太学武学生刘黻等八人和宗学生等七人,加起来共计十五人。笔者认为这并不矛盾,可能此处记载的是全部被处罚的学生,而《宋史》诸传记载的是为首的六名学生。
除了《宋史》,另一记载两宋史事的典籍《宋史全文》卷三五记道:
(宝祐四年六月)癸未,董槐罢,以台臣丁大全之言也。……(七月)甲午,以董槐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丙申,诏:“进退台谏,权在人主。若由学校,万无此理,且非大臣所得进退,学校可得而进退之乎?叩阍缕缕,更无已时,可令学官先谕三学诸生,各安心肄业,以副朕教育之意。仍令御史台契勘当时同待台牒作倡鼓率之吏,重作施行。令临安府根究本隅将校,惩其不能钤束隅兵之罪,以为张皇者之戒。”先是,丁大全劾免董槐用台牒差隅兵,夜半迫之出关,物情殊骇。大全继入疏自解,上亦不以为然,三学屡上书,故有是命。……十一月戊子朔,以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吴衍、翁应弼并除监察御史。癸巳,太学诸生复叩阍上书。
此处记载与《宋史》纪传基本相同,也是说三学生因丁大全弹劾、迫逐董槐而上书,但没有记录上书的三学生的姓名,并且说十一月当朝廷任命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时,太学生们又再次上书反对。结合前述《宋史》纪传的记载,刘黻、陈宜中等六人的上书应该是在第一次。
记载宋末历史的重要典籍《宋季三朝政要》卷二记道:
(宝祐四年)太学生陈宜中等上书攻丁大全,大全怒,取旨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刘黼并削籍编置,下临安府,押出国门。祭酒司业率二十斋学生冠带送出圜桥府,大全愈怒,立碑三学,戒励诸生毋得譸张噪吻,妄议国政,又令今后诸生上书须前廊学官看详,牒报检院方许闻奏。
此处与前面的记载基本相同,不过这里只记载了五人,与其他的记载相比少了陈宗,应该是遗漏了。
通过对以上诸种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六君子”事件大概是这样的:宝祐四年,因御史台的官员丁大全弹劾、迫逐丞相董槐,董槐被迫罢相去国,太学生刘黼、陈宜中、黄镛、曾唯、陈宗、林则祖等人上书声讨丁大全,因此得罪,刘黼、陈宜中等六人受到削籍、拘管的处罚。六人的行为得到了太学官员和学生的同情,被誉为“六君子”。为了与之前的六君子区别开来,依据事情发生的年代,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宝祐六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