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君子形象及君子文化研究

北朝君子形象及君子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朝历史上,有这样一批彪炳史册的君子形象,对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君子观念、研究中国古代的君子文化很有帮助,下面分别进行考述。这则事例中,敦煌人氾潜以多次施惠于“恒于孝思”的胡叟而被称为君子。博陵崔挺也被认为是君子式的人物。从一则反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人认为的君子形象。

北朝君子形象及君子文化研究

北朝历史上,有这样一批彪炳史册的君子形象,对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君子观念、研究中国古代的君子文化很有帮助,下面分别进行考述。

北魏任城王元澄,据《魏书》本传载:“西域嚈哒、波斯诸国各因公使,并遣澄骏马一匹。澄请付太仆,以充国闲。诏曰:‘王廉贞之德,有过楚相,可敕付厩,以成君子大哉之美。’”[25]元澄将西域送给他的骏马送交国库,而不是私匿之,被认为是具有君子之美。

范阳卢昶,“学涉经史,早有时誉。太和初,为太子中舍人、兼员外散骑常侍,使于萧昭业。高祖诏昶曰:‘卿便至彼,勿存彼我。密迩江扬,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又敕副使王清石曰:‘卿莫以本是南人,言语致虑。若彼先有所知所识,欲见便见,须论即论。卢昶正是宽柔君子,无多文才,或主客命卿作诗,可率卿所知,莫以昶不作,便复罢也。凡使人之体,以和为贵,勿递相矜夸,见于色貌,失将命之体。卿等各率所知,以相规诲’”[26]。据此可知,时人认为君子可以“无多文才”。

安定临泾人胡叟,“不治产业,常苦饥贫”,“时敦煌氾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与叟。著作佐郎博陵许赤虎、河东裴定宗等谓潜曰:‘再三之惠,以为过厚,子惠于叟,何其恒也?’潜曰:‘我恒给祭者,以其恒于孝思也。’论者以潜为君子矣”[27]。这则事例中,敦煌人氾潜以多次施惠于“恒于孝思”的胡叟而被称为君子。

博陵崔挺也被认为是君子式的人物。《魏书》本传载:“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挺固辞不免。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于后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独无言。详曰:‘崔光州考级并未加授,宜投一牒,当为申请。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亦何故默然?’挺对曰:‘阶级是圣朝大例,考课亦国之恒典。下官虽惭古贤不伐之美,至于自衒求进,窃以羞之。’详大相称叹。自为司马,详未曾呼名,常称州号,以示优礼。”[28]这里还直接把崔挺与“君子典范”蘧伯玉相类比。

《魏书·阳固传》载:“神龟末,清河王怪领太尉,辟固从事中郎。属怪被害,元叉秉政,朝野震悚。怪诸子及门生吏僚莫不虑祸,隐避不出,素为怪所厚者弥不自安。固以尝被辟命,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仆射游肇闻而叹曰:‘虽栾布、王修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29]阳固对被害的故主如此怀恩,被时人称为君子,并与汉代的栾布、王修相类比。

从一则反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人认为的君子形象。《魏书·李宝传》“史臣曰”:“(李宝孙)神俊才尚风流,殆民望也,贞粹之地,君子或未许焉。”[30]李神俊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让人认为不是君子所为呢?史书中主要有以下两条记载:一是“神俊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而不能守正奉公,无多声誉。有巨鹿人李炎上书言神俊之失。天柱将军尔朱荣曾补人为曲阳县令,神俊以阶县不用。荣闻大怒,谓神俊自树亲党,排抑勋人。神俊惧,启求解官”;二是“性通率,不持检度,至于少年之徒,皆与亵狎,不能清正方重,识者以此为讥”[31]。也就是说,“守正奉公”“清正方重”和有“民望”是君子形象,而“尚风流”“性通率”的李神俊不能做到这些。

综上所述,在北朝时期,君子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君子的本义——君主;二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君子概念,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三是具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的指称,指门阀士族,即在北魏孝文帝建立的门阀体制下,君子指鲜卑拓跋勋贵和汉族门阀士族;四是一些其他指称,比如用作妻对夫之称,以及指代大臣等。北朝时期史书中对一些君子形象的记载,为我们理解该时期的君子观念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对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君子文化也大有裨益。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新乡地方文献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

【注释】

[1]《魏书》卷一《序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17页。

[2]《魏书》卷五三《李冲传》,第1183页。

[3]《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1—52页。

[4]张茂泽:《论孔子的君子观及其历史发展》,《学术界》2016年第12期。

[5]《魏书》卷二四《崔僧渊传》,第631页。

[6]《魏书》卷二四《崔僧渊传》,第632页。

[7]《魏书》卷三二《封轨传》,第764页。

[8]《魏书》卷四七《卢度世传》,第1046页。

[9]《魏书》卷六三《王肃传》,第1408页。

[10]《魏书》卷七七《杨机传》,第1706页。

[11]《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第3026页。(www.xing528.com)

[1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页。

[13]《北齐书》卷五〇《恩倖传》,第695页。

[14]《周书》卷三八,第690页。

[15]《周书》卷一五,第252页。

[16]《晋书》卷六五《王导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6页。

[17]《魏书》卷五九《刘昶传》,第1310—1311页。

[18]张旭华:《中古时期清浊官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4、256—257页。

[19]《魏书》卷六〇《韩显宗传》,第1343页。

[20]《魏书》卷八八《良吏·明亮传》,第1904页。

[21]张旭华:《中古时期清浊官制研究》,第271页。

[22]《魏书》卷九二《列女·魏溥妻房氏传》,第1979页。

[2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一《治家第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7页。

[24]《魏书》卷九七《桓玄传》,第2123—2124页。

[25]《魏书》卷一九中《元澄传》,第477页。

[26]《魏书》卷四七《卢昶传》,第1055页。

[27]《魏书》卷五二《胡叟传》,第1151页。

[28]《魏书》卷五七《崔挺传》,第1265—1266页。

[29]《魏书》卷七二《阳固传》,第1611—1612页。

[30]《魏书》卷三九《李宝传》,第898页。

[31]《魏书》卷三九《李宝传》,第896—8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