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最为推崇的圣人之学说莫过于子思孟子的学说,《近思录》中评价“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已差。圣人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乎息矣”。而且,从圣人之学出发,理学家注重对当时社会学术风气的批判,如对口耳之学的批判。[37]陆九渊从孟子之学出发,认为圣人之心能与“我”的心相同。[38]相较于先秦时期,圣人之学对于人之性的认识更加深入,由人涉及天地之气。而且,圣人之学包含的克己成己之道更加多样。即使都是理学家,他们发展出来的成圣之道也各有特点。而且,圣人之学立足于对社会风气以及学术风气的批判,更加强调其实学特征。
其中,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对圣人之学的核心义理做一集中阐发,这标志着君子义理的新转化。圣人之学的核心是以成德为务。无论学校之中的精英,还是普通百姓,每一个人都应以成德作为核心。从总体而言,王阳明的所有学说都立足于成德这一事,而他对成德的义理探讨首推“心即理”。这既是王阳明继承先秦的圣人传统,也是对理学精神的发扬。
展开成德之要务是针对当时人性之弊病的对症良药。在理解为何以成德为要务的问题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探讨,更是对当时人性的补偏救弊。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究竟如何,人性状况究竟怎样?从此社会条件出发,才可知晓成德为务所反映出的时代意义。
最后,成德是一系列工夫的修养而成,对成德工夫的考察和理解则是诸上动机的最终落脚点。考察成德工夫并非是一套要去获得知识的工夫,而在于去“鉴空衡平”自己内心起伏波动的躁动,而这种动来源于自己的私欲。能够勘破私欲便是成德工夫的实现。
综上,圣人之学是要实现人人都可展现出本有圣人之心的特质,这一局面可以描述为“盖圣人之学无人己,无内外,天地万物以为心”[39]。“无人己”是在强调无人与己之分别,“无内外”指无内与外之分。与人己之分、内外之分相反,自我能以“天地万物为心”便是圣人之心。至此,圣人之心不在于消磨己、他人、内、外,而在于即使认清彼此之间的差异,也能在此差距之上发现可以互相感应和贯通之处——这便是圣人明察的特点,也是圣人能够广博以包容万物的至善所在。
【注释】
[1]《论语·里仁》。
[2]《论语·雍也》。
[3]《论语·述而》。
[4]《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5]《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论语·述而》。
[7]《论语·卫灵公》。
[8]《论语·为政》。
[9]《论语·子张》。
[10]《论语·季氏》。
[11]《论语·宪问》。
[12]《论语·公冶长》。
[13]《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16]《孟子·尽心上》。
[17]《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www.xing528.com)
[18]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
[19]《荀子·劝学》。
[20]《荀子·修身》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
[21]《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22]《墨子·非乐上》大人锈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23]《庄子·大宗师》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24]《庄子·骈拇》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25]《墨子·非乐上》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
[26]《庄子·天道》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蓄天下也。
[27]《论语·季氏》。
[28]《孟子·尽心下》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29]《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
[30]《荀子·儒效》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
[31]《孟子·告子上》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32]《荀子·性恶》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
[33]《庄子·逍遥游》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4]《墨子·尚贤中》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35]《墨子·尚贤中》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
[36]《孟子·公孙丑下》曰:“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37]《象山集》12-18-B,若谓口耳之学为讲明,则又非圣人之徒矣。
[38]《象山集》13-1-B,圣人与我同类,此心此理谁能异之。
[39]《王阳明全集·重修山阴县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