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崇尚君子与圣人

儒家文化:崇尚君子与圣人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诸子百家中,对君子最为称赞的莫过于儒家。为什么儒家在至善完满的圣人之外另提君子之说?君子,从孔子角度来看,便是仁人的指代。总体而言,儒家的理想人格都是以仁为本,来建立一套礼制的社会秩序。这是儒家最珍视的核心部分。较之强调实践功效,孔子更重视的是仁是否由主体而自为。对比子贡与公西华对话,圣人与仁之君子的强调方面各有不同。虽然君子与圣人有其差别,但儒家所重不在二者的差异性,而是二者的共性。

儒家文化:崇尚君子与圣人

先秦时期,君子是与圣人最相近但又不同的一个概念。在诸子百家中,对君子最为称赞的莫过于儒家。为什么儒家在至善完满的圣人之外另提君子之说?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君子践行仁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君子,从孔子角度来看,便是仁人的指代。那么,圣人和仁人之间是否有差异?一方面,《论语》中提到了圣人与仁人的区别: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

由上可知,仁人和圣人实践能力和影响效果不同。圣人能够“博施济众”,无论远近亲疏都能够去仁爱。但是仁人是从近处着手,由己到人地去推扩对于他人的仁爱。但是也可以看出,圣和仁这两种品质所体现的品格都是一致的,是孔子向往而不敢自居的: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

如果说圣人显示出的是“巍巍”“荡荡”于天下的伟大[4],那么仁人也有“克己复礼”[5]的大气。所以,圣人和君子根本上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共同目的和理念的一致性,注定圣人、君子、仁人都体现着孔子以仁礼自处的理想。总体而言,儒家的理想人格都是以仁为本,来建立一套礼制的社会秩序。这是儒家最珍视的核心部分。(www.xing528.com)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圣人和君子在践行效果方面的不同。君子只需做到“修己以敬”,而圣人则能达到“修己以安人”的广阔影响。从最直觉的判断看,圣人更能实现“克己复礼”的愿望,然而为什么孔子屡屡强调的是君子?只是因为君子能力的一般更接近于普通人所能吗?或者说君子居于士,而不是君王的地位决定了儒士不敢以圣人自居?或者说,君子是否意味着圣人的退而求其次?

较之强调实践功效,孔子更重视的是仁是否由主体而自为。对比子贡与公西华对话,圣人与仁之君子的强调方面各有不同。子贡的对话中,他强调圣人所能达到的效果,在这个情况下,孔子把圣人拉回到对自己的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事功之前,更要考虑的是自己如何去为。至于公西华对话中,孔子不敢自居的不仅仅是圣,甚至连仁也不敢自居。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是在决定退而求其次。再一次,孔子强调自己所能担当的。所以,两则对话中所反映的不是孔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而求其次,以至于连仁也要放下,而是在说明与其强调圣、仁的功效,不如关注自己于仁、于圣做了什么,承担了什么。也就是“为仁由己”,需要自己反思。只要不断保持自己所志于的学,心中之仁,其实无论是仁还是圣都不是彼岸存在,而是由我而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6]”孔子一再对圣、仁的不自居,正是为了说明“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7]。所以君子、圣人的义理都是一致的,而这也是儒家的核心要义。无论君子还是圣人都在于以自己的修养去弘道,去推扩自己的仁心,以至天下“克己复礼”。由内心之仁而能以建立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8]

虽然君子与圣人有其差别,但儒家所重不在二者的差异性,而是二者的共性。君子、圣人都是揭示儒家由己为仁的理念,可以互替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