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重塑君子文化-长垣与君子文化

长垣:重塑君子文化-长垣与君子文化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中,孔子还特别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提出各种要求。综上可知,孔子对君子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做了颇为全面系统的阐发,而以上标准则从总体上初步奠定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仁、礼学说不仅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所论君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孔子强调,君子言行应遵循礼的精神,符合礼的要求。这一传统与孔子所说君子要言行一致的基本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长垣:重塑君子文化-长垣与君子文化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论主要保存在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的语录体儒家经典《论语》中。《论语》中,“君子”一词凡107条,其中与孔子君子观相关的,约有40余条。通过《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大体可以看出孔子君子观的丰富内涵及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和此前被用作王子、王孙,公子、公孙泛称的君子不同,孔子首先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论语》中,孔子屡屡讲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7]。显然,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君子安于道德,小人安于土;孔子并不否认君子、小人都讲德,但其分别将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比作风和草,强调君子的德风随时会对小人之德直接产生影响。众所周知,德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尚书·吕刑》有着极为浓厚的“明德慎罚”思想:“德威惟畏,德明惟明。”此外,《康诰》《君奭》《梓材》《召诰》及西周铜器班簋、大盂鼎等铭文均记载有周人独有的敬德思想。孔子继承西周以来周公等人的德的观念并加以发展,提出了“为政以德[8]政治主张。显然孔子的君子观应该是其德治论在人才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并且是宏观层面的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具体谈到君子应该具备诸多种道德品质。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通达谦逊、忠信公正、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等,并以其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孔子还讲到,君子对人要宽容,做到“人不知,而不愠”[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6]“君子无所争”[17]“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8]。君子要做到纯正、平正,“贞而不谅”[19]。孔子认为,君子应弘扬正道,“谋道不谋食”[20],“忧道不忧贫”[21]。此外,“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威而不猛”[2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3]等。《论语》中,孔子还特别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提出各种要求。如他反复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4];君子应言行一致,“耻其言,而过其行”[25];君子行为举止要庄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2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7]。孔子还指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8],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综上可知,孔子对君子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做了颇为全面系统的阐发,而以上标准则从总体上初步奠定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

孔子的德治论进一步展开并具体化,延伸出其积极倡导的仁、礼学说。仁、礼学说不仅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所论君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看来,君子首先应具有仁的品质。孔子认为,是否具备仁道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首要标准,孔子反复言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29],不断强调“仁者不忧”[30]。同样,孔子强调,君子言行应遵循礼的精神,符合礼的要求。如孔子屡屡讲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3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32]。孔子在谈礼的同时,往往一并说到乐。古人通常认为,礼和乐“二者并行,合为一体”[33]。在孔子看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34]。在《论语》中,孔子讲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5],在孔子看来,礼乐教化显然应该是君子要做的大事。在孔子的言论中,礼除了指以上所说礼制外,有时还指礼仪、礼节等。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36]。孔子还具体说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37],这是说君子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要合乎礼制。综上可知,孔子在把仁礼学说作为政治思想积极宣扬的同时,也把仁、礼学说的基本精神和君子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君子对仁礼学说的理论建构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层面。(www.xing528.com)

孔子认为,君子要具备以上各种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符合仁的精神,合乎礼的要求,就要不断勤学习,多思考。《论语》提到要“学而时习之”[38],同时还说“学而不厌”[39]。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0],这是说,君子要做到学习和思考结合。孔子还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41]。与此同时,孔子还强调践行的重要性。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42]。孔子此语的基本意思是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显然,孔子强调,君子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身体力行。重视学习、思考和践行之间的关系,将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早期儒家的重要传统。这一传统与孔子所说君子要言行一致的基本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综上可知,较之于《尚书》《诗经》等文献中用作王子、王孙,公子、公孙泛称的君子概念,通读《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可知,孔子所说的君子显然为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行为举止符合仁的精神、合乎礼的要求的人们的泛称。孔子的君子观与其积极倡导的仁礼学说的基本精神颇为吻合,彰显出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周室微而礼乐废”[43],西周以来维护等级秩序的礼制从遭到破坏到逐渐解体,孔子所在的鲁国,更是“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44]。孔子极力主张“克己复礼为仁”[45],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6]。孔子将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符合仁的精神,合乎礼的要求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晚期礼崩乐坏背景下孔子崇高的政治理想、精神追求及独具特色的人才教育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