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与君子文化:安贫快乐,富而拥有好礼

长垣与君子文化:安贫快乐,富而拥有好礼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贫而无怨,富而无骄”固然难得,然而更高的境界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因此,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后来,虽然孔子再次强调“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20],但对于“富而好礼”在后文中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在官方告示禁约中,也多有倡导士绅“富而好礼”的事例。

长垣与君子文化:安贫快乐,富而拥有好礼

“富而好礼”出自《论语·学而》,源于孔门弟子子贡的提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9]

子贡擅长经商获利,“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对孔子多有物质支持,并在孔氏四门中以“言语”著称。是时,子贡从自身治学为人经历出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虽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别人,富有而不盛气凌人,已经很是难能可贵,可以称为“君子”了,于是就此向老师请教。孔子认为,“贫而无怨,富而无骄”固然难得,然而更高的境界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作为经常侍坐于师父左右的七十二贤之一,子贡果然一点就透,回应说这就需要进一步修炼,像是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一遍遍不断打磨精进,先开料,再糙锉,然后磨光。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此好学甚或举一反三,孔子很是欣慰,说可以和他一起师徒纵论《诗经》了!

对此,朱熹注释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表现为贫多求、故易谄,富多恃、故易骄。在基础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乃皆知所自守也,然尚未超脱贫富的窒碍。最高的境界当是乐道则忘其贫,而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更是难能可贵。因此,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

后来,虽然孔子再次强调“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20],但对于“富而好礼”在后文中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在后世地方志、碑铭中,却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如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更是扶危济困。在地方,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诚然,官方方志尤其是个人碑铭的“盖棺定论”中不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整体上与日常行为应当差别不大。普通百姓可能认为是受佛教因果观“善有善报”的影响,但无论是方志还是碑铭的撰写者多是精英士绅,上述义举本质上体现了广泛而深远的儒家“富而好礼”价值导向。(www.xing528.com)

在官方告示禁约中,也多有倡导士绅“富而好礼”的事例。如清代《福建省例》中,督抚大员禁止民间靡费银钱闹丧,对家境富裕、愿意寄托哀思的素封之家,积极引导他们乐善好施:

一件严禁闹丧、冥寿、火化、洗骸之恶习,以正民俗事。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奉前巡抚部院吴宪示:照得人子不幸亲丧,唯当尽诚尽哀。乃闻闽俗,亲丧之后自敛及葬,鼓乐喧闹,宾客盈门,食必盛馔,酒必佳酿。哀戚之中,俨如庆贺之举,名曰“闹丧”……违礼伤教,莫此为甚。至于火化亲柩、开墓洗筋,更属不孝之极,罪应骈斩。《记》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凡越礼者举有罪。念此无知之民,狃于习俗,自蹈刑戮,殊为可悯。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各属军民人等一体知悉:嗣后切勿焚化亲柩、开墓洗筋,自干斩绞重罪,并累地师亦干大辟。……倘谓家本素封,孝思不展,不妨省此无益之费,力行善事,如周贫济困、养老育婴、修桥补路之类,随力行之,亦足为父母资冥寿,绵世泽也。思之,勿贻后悔等因。[21]

这里引导殷实素封之家,与其靡费于闹丧、冥寿等有悖于礼乐的陋习,不如多行善事,如周贫济困、养老育婴、修桥补路等,以资考妣冥寿,而这些善行正是孔孟乐见并积极倡导的“富而好礼”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