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颜回与安贫乐道-长垣与君子文化

颜回与安贫乐道-长垣与君子文化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孔门诸弟子中,最能安贫乐道者非颜回莫属。[6]于是,箪食瓢饮成为后世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似也是“贫贱不能移”的渊薮。此次“父子”之情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因在于,以颜渊之父颜路为代表的其他门人未能像孔子一样明了其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的心志,不禁令人唏嘘,也更彰显出“孔颜乐处”的魅力。

颜回与安贫乐道-长垣与君子文化

“安贫乐道”是最早由先秦儒家倡导、标榜的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这里的“乐”是指由物质生活转向精神追求所带来的“乐”,核心是超越感性的欲求,在理想的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5]“安贫乐道”一词正式出自《后汉书·杨彪传》,最早体现于《论语》有关论述,并在各章节随处可见:

(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以我如浮云。”(www.xing528.com)

在孔门诸弟子中,最能安贫乐道者非颜回莫属。《论语·雍也》中专门记有孔子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于是,箪食瓢饮成为后世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似也是“贫贱不能移”的渊薮。细细想来,颜渊何以能做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知徒莫如师,孔子一语中的:颜回对“仁”的长期持守,即“其心三月不违仁”。这里“三月”为虚词,表示“长期以来”,而其他弟子只是短时偶然为之。[7]所以,在颜渊不幸短命亡故时,孔子反对门人厚葬之。师徒之间“孔颜乐处”的默契溢于言表,甚至视若父子,因此后来当门人[8]没有听从而厚葬颜渊时,孔子于忧伤中慨叹,“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9]。此次“父子”之情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因在于,以颜渊之父颜路为代表的其他门人未能像孔子一样明了其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的心志,不禁令人唏嘘,也更彰显出“孔颜乐处”的魅力。

“在陈绝粮”一节更具师徒论道的故事性。孔门师徒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病得爬不起来,于是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师父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面对子路的抱怨与困惑,孔子点明了困顿之际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0]正是因为以“仁”为本,君子才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小人则“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因之久约必滥。[11]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在《孟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安贫乐道”的阐发,诸如“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12]。这里,孟子将颜回与禹、稷相提并论,透露出儒士自高身价的时代气息,同时又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全新命题,开宋儒“理”“欲”之辨的先河,建构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