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氏厅堂残留
以前的人家,大都是普通平房,草棚户也有很大比例,一所挑空三开间的檐堂屋已是有钱的象征,厅堂楼房更是凤毛麟角了。但村里大户人家多,好房子也自然多。陈、盛、张、沈等几个姓氏,都有几所大厅堂。陈与盛氏因为经商者多,房子自然就造得气派。最为突出的是盛家在肇昌桥的四只并厅与陈家在扶驾桥南的五四房。这些漂亮的建筑现都已拆除,倒是张家的一个普通的厅堂得以完整保留。当年的普通已成为现在的不普通。
盛氏厅堂残留
四只并厅:四只并厅是肇昌桥南沙渚塘边的四个并连在一起的厅堂院落,曾是肇昌桥盛氏最为显赫的象征。南沙渚塘畔,四个厅堂大房一字排开,总宽度达80-90米,门前是齐刷刷八棵一抱粗的大榆树,东边是热闹的小集镇,河里摇船的、路上行走的,凡经过的无一不为之震惊:在乡野之处,能有这样气派的房屋,实在罕见。以至被称为塘东第一家。这名声,已不是方圆十里,以至引来了太湖强盗。
四个厅堂的主人是盛秉周,盛氏到了这一代,已不是纯粹的财富积累,而向“贵”字靠拢。所以盛秉周当选了国民党浙江省参议员,这在乡民眼里,已是高不可攀的大官,时至今日,村民依然津津乐谈。
据残存建筑和盛贯一回忆,四个厅堂的结构相同,前面是一埭墙门间,墙门间有雕花门台,朝外是黑漆对开大门,大门用料极厚重。门上装有一对粗大的铜门环。墙门间朝里的一对门正对天井,上面一半有着精致的雕刻。墙门间后是一石板天井,天井有5米左右进深,石板横向交错,极平整。天井后是正厅,厅堂三开间相连,一溜的雕花门窗,称堂窗。堂窗外是宽约2米的廊屋。厅堂间有一对吉门,可隔可联。打开吉门,四个厅堂成一统。盛秉周曾在厅堂设宴100桌。厅堂后还有楼厅,即上楼下厅,厅后有退堂。楼房的设计在当时极时尚,前无楼溅水,即无外挑的出檐,这样一楼的屋内比传统的有出檐设计得更明亮。这样的设计称靠街楼。楼上还有阁楼,所以楼体建筑在当时显得鹤立鸡群。每幢建筑之间隔一弄堂,因建筑纵向很长,弄堂也就很长,不下50米。房屋朝弄堂都有边门,平时都是边门进出,逢大事才开正门。在盛秉周主家的日子,崇德县县长曾多次光临盛家,此时,盛家大门大开。
四个并厅的东西两侧,也是盛氏厅堂,只不过东边的厅堂隔着一条极宽的水路,西边的厅堂往后缩进了一路房子。这个与四个并厅不相齐整的大宅,后来成了供销社的采购站。
1949年后,四只并厅最前面的墙门间供销社占据了大部分,除了最东边厅堂。这个最东边五开间的厅堂,东边两间是联合诊所,中间为过道,过道西侧先是沈柏松与其妻租住,其妻去世后,成了高级社的办公用房。最西边的那间也是供销社所用。四所房子原来的主人挤在两间房间内,其他所有房子都成了办公室或各种厂房。肇昌乡政府办公室、肇昌管理区办公室、大队办公室等先后使用。后来大队办公室搬至肇昌小学后,这四个厅堂的房子里,草鞋厂、蚕种场(1958年后)、草包厂、碾米厂、丝绵厂、新式农具厂、民办小学(1961年)、夜校等先后轮番使用。蚕种场使用时,拆除了中间两个厅堂间的厢房,所以整个石板天井全部连通,成了极大一个场地,于是也成了露天电影放映地。偶尔还有越剧团前来演出。成了一个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在民办小学结束后,正值“文革”,大兴建造大礼堂。这四个厅堂大部分房子就被拆了建礼堂了。完成了由私到公的最后使命。改革开放后,这些村里的公家房子又卖给了村民,重新成为私有财产。
五四房:五四房既指房子,也指陈家的一支后代。五四房原在钱家村东边的朱家浜,但那里是轧煞地基,五四房无法向两边扩展,于是在钱家村选了个新址。于是这五四房成了钱家村里最显赫的豪宅。
五四房中楼后墙
钱家浜由北往南在五四房前拐了个弯,对房子形成个半包围之势。房子后面是马西港,马西港与更北边的落驾港之间有两个水心墩,五四房后楼推开窗,正对眼帘的是水心墩风景。无论是风水还是风景,这五四房的位置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五四房残存的弄堂。边门是后来开的。
五四房是陈镜蓉的母亲、人称五四阿太建造的。五四阿太是陈镜蓉父亲的第三任老婆。陈镜蓉父亲前后娶了三个老婆,跨桐乡、海宁、石门三县,且都是大户人家,村上人说陈家娶亲也积累了许多财富:大户人家的嫁妆丰厚。五四阿太造五四房时,老头子已去世,五四阿太利用家产和娘家兄弟的力量,做土丝、晒红烟等生意,便开始谋划造新房。
五四房自民国元年(1912)开始建造,持续造了四、五年。房子共有四进五直落。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呈对称封闭式。占地面积有2亩多。房子前边是一个墙门间,虽是平房,但也高大气派,尤其是乌漆大门,是由多棵树干排列而成。这些树的直径在三四十厘米,简单刨削,中间凿孔,由一根十多厘米见方的木条将其串起来,上、中、下三档,外面再用厚木板夹住,所以门板极厚重。门上的铜门环直径有二十多厘米,环比男人的手指还粗。墙门间内是台门,门框上有飞檐,两扇木门有精美雕花,门框上方也有砖雕。
墙门间后有天井,天井后是一三开间的平厅,两侧是厢楼,可见这厅堂虽是一层平屋,但起角极高。厅后有一天井,天井后是五间楼厅,天井两侧有平房,为东西两灶间。楼厅后又一天井,天井后是后楼,并不像其他人家那样,后边的房子造得矮小,相反,这楼也极高大。天井两边是走马楼,所以整个建筑的后面这部分,四周环通。
五四房中楼,右侧一间是曾经五间老楼之一,左侧一间是后来傍上去的
房子西侧是猪槛屋,东侧是柴间屋,各有天井相隔、墙圈相围。墙圈内有棵桂花树,树冠极大,如一把大绿伞撑在天井里。
房子最大的特征是屋后的石埠。因后楼靠近屋后河道,后楼便在东西两侧开有后门,后门外盖了两个小亭子,两个小亭子相对的一向往下筑有石埠,通向水面,形成一“V”字。在水面交汇的地方,有一平台,平台往前又有三级石级。平时平台在水面之下,遇上干旱天气才露出来。而往前的三级台阶,要干旱极严重时才派上用场。石埠的条石有135厘米长,所以整个石埠非常宽,水面下的平台石板是135厘米见方,如一方形水下石桌,淘米洗菜时常有鱼儿游在“石桌”上,极灵动。后楼屋檐向前翘出近两米,刚巧将整个石埠遮住,所以即使下雨天,在石埠上洗涮也不会被淋到。(www.xing528.com)
石埠两侧筑有石帮岸,石帮岸的石头是白色的太湖石,切割成30厘米×40厘米×50厘米大小,向外一头打磨成圆角,像极了一颗颗大玉米。白色的“玉米粒”堆砌在岸边,倒映在水面,中间“V”字形石埠从岸上延伸下来,上边有两个精巧的亭子,边上竹叶青青,高大的香樟间杂其中,三五棵桃柳迎风摇曳,树杈叶间是白墙黛瓦的高大楼房,后楼的蛎壳窗在阳光下微闪着五彩光辉,低调含蓄。马西港里经过的船只莫不赞叹。五四房就这样远近闻名了。
在五四房建造过程中,还有个小故事。当时造房子的步骤是从前向后,一进一进造。每造一进,需先“起拼”。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起拼就是将房子的主要结构搭好,选定日子,将搭好的架子竖起来。负责造房子的作头,既是设计者,又是建造者,他得将整个房子结构构思好,每个小零件都必须按它的位置装好,否则会影响整个大结构。如柱子与横梁间,须有严格的榫头镶嵌,再在与其垂直方向打入柱统销。销子必须以硬质地的木头削成,相当于一个粗长铁钉,榫头的垂直面打入统销后,整个房架就缝丝不动了。这次建造的是五四房第三进的大楼,是整个建筑群中最复杂、用料最多、气势最宏伟的一部分。第二天就要起拼,作头躺在床上作最后的思考,猛然,他发现在榫头处,少设计了几个关键的柱统销,一旦架子立起来,整个框架是要歪的。这可急坏了这个作头师傅,吉时已定不可更改,如提出修改意见而推迟起拼,这个笑话会影响到他一生的经营。万般无奈之下,他突然想到了火,用火一烧,装成天然火灾,除了东家损失,则什么都解决了。于是他在架子的几个榫头处浇了煤油,点了火。就这样,整个大楼的木料基本废了。五四太太重新买材料,但毕竟损失惨重。几十年后,拆这楼时发现,砌墙的砖都不是当时最好的青砖,而是一些青里泛红的二级砖。据说五四房造好的整个花费是60个丁包。(一丁包为1000个银圆)在一般农民一年收入也就几十个银圆的岁月里,60个丁包是难以想象的巨款。同时期另一陈姓造房花费4000银圆,房子已是非常气派。但五四太太为了建造这房子,也已是倾囊尽产了,整个家族也没有缓过气来。
五四房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土改了,钱氏四户住草棚的人家搬进了豪宅。但住了8年,留良人民公社成立,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虎啸、高桥、骑塘与留良,是名副其实的大公社。大公社当然需要大办公,于是让钱氏腾出房来,五四房成了公社的办公房。1960年,公社又回归为小公社,办公地方搬到了留良桥,钱家四户又搬入了五四房。但不久,三年困难时期来临了,解决温饱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房子里的穿梁首先成了换取粮食的财物。
从住可以陆续转为吃而活子孙命,也许只有以前的房子才能如此转换了。
前房张留下的一间破楼房
前房张厅堂:前房张的厅堂,有新、老两处,新的是张杏林建造的,老的属于张家祖上传下来的共同房产。老房子有七直落,前后近百米。新老两幢房子中间的走路,上面搭了屋顶,这是富到一定程度的人家才舍得将瓦片盖在弄堂上。老房子中间一厅在“长毛世界”(太平天国)被烧掉了,后整理成一大天井。天井极大,20世纪50年代天井是村里放电影的场所。房子前有两棵榆树,足有成人一抱多。榆树生长缓慢,一抱粗的榆树少说也有四、五百年的树龄。东边一棵一枝笔直冲天,西边的这棵向上往两边分成两叉。在大搞建设又木材缺乏的50年代,榆树被锯掉另作他用。
七直落房子的建造者是张品藻,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七间厅楼加檐堂屋可摆酒席百桌。张家子嗣兴旺,至张杏林一代,分家时,张杏林只得到了东边两间,这与张杏林拥有4、500亩土地是极不相称的,所以张杏林在老屋的西边开辟了五间屋的地基,于1947年开始建造新屋,至1949年新屋全部落成。但落成的时间,正好崇德县解放,张家还没入住,房子就被没收。1949年5月下旬开始,房子成了崇德县城关区区政府用房。陆家木桥也因此成了崇德县城关区区政府的驻地,附近的肇昌桥更加热闹起来。
宽达一米五、六的石埠,现在依然在厅房前的浜边,显现它身后的房屋及房主一度的繁华。
挤在新房子中间的张家老厅堂屋
后房张厅堂:堂名“敬胜堂”,厅堂属于张宏良老师几个弟兄共有的房产。与前房张的豪屋相比,后房张的厅堂则显得简陋和朴实。整个宅院占地约87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约630平方米,20余间房屋。北房张家先祖张涵香,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前后),经营5个商行,购置了许多田地,建造了5幢规模相当房屋。他的5个儿子各继承了一幢。
张汶江是张涵香最小的儿子,分家得到田地、木行股份和“敬胜堂”宅院。因他排行第八,“敬胜堂”宅院又称张家八房。但不久的一场大火,只留下了檐堂屋和厨房。
同治年间(1865年左右)张家八房先祖张汶江,在火灾后先整修第一进檐堂屋,重建第二进厅堂屋。又在光绪年间(1880年左右)重建第三厅楼和厢楼、四进后屋。为此转让掉木行股份,卖田地、举债务,历时多年在原地基上完成宅院重建。可惜的是,约在1916年,第四进房屋又遭火灾焚毁,无力再建,成了现在的后院。
宅院重建改变张家八房的经济状况。自重建宅院至1949年的70来间,为重建家宅,八房祖业已消耗殆尽,张汶江及儿孙们以在他人商行做管理的薪金养家糊口。但没想到,这让老宅得以保存。因家中收入低,田地少,生活贫困,20世纪50年代的土改,没有改掉八房的土地和房屋。但部分房屋还是为公家作了贡献。
张家老宅及其里边的老物件
20世纪50年代租借给国家做粮仓,60年代办过大队草包厂,70年代初做过生产队库房,老宅还做过民兵集训营地、放过电影、办过耕读小学等,墙上痕迹显现。
敬胜堂三开四进。第一进为檐堂屋,前有围墙和墙门堂,中间还隔了一小小的石板天井。门上安装有铁质双门闩。第二进是厅堂,堂匾挂在厅堂中间。两侧是退堂间,退堂与前面的堂屋之间隔有小天井。穿过一石门樘。一个大天井,正前是二层楼房,两侧是走马楼。楼后原有平房,为猪棚和柴间屋。房屋的主要柱梁都有精美的雕花,窗户也用了豪华的蛎壳窗,整个地面青砖铺地。房屋内两侧地面下铺设了排水阴沟。
古宅经历过很多单位使用,无数的群众进出,却没有被人故意损坏,也没有改变古宅整体结构,给了子孙后代对于曾经的厅堂一个直观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