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螺甸纽扣厂:湾里村历史及生产概述

螺甸纽扣厂:湾里村历史及生产概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螺甸纽扣厂开办于1972年,厂址就在湾里村的土窑,即扶驾桥西圣堂漾河南岸的漾角上。纽扣厂起初为崇福利民纽扣厂生产毛坯白纽扣,附加值不高。陈浩平反,回到大队后让其在纽扣厂管夜,后与郭林江一起管理纽扣厂。螺钿纽扣厂搬至此。不久,湾里村的纽扣厂便在周边及业内有了知名度。蚌壳容易裂,所以起初时只做前三道工序,相当于崇福利民纽扣厂的一个外发车间,获利也少。陈浩的纽扣上色,是厂里的商业机密。

螺甸纽扣厂:湾里村历史及生产概述

螺甸纽扣厂开办于1972年,厂址就在湾里村的土窑,即扶驾桥西圣堂漾河南岸的漾角上。因纽扣的原料是蚌壳,需用船运输,土窑河边的一排房子,就作了厂房

纽扣厂起初为崇福利民纽扣厂生产毛坯白纽扣,附加值不高。陈浩平反,回到大队后让其在纽扣厂管夜,后与郭林江一起管理纽扣厂。一次偶然机会,陈浩出差吴江芦墟,碰到一家纽扣厂倒闭了,正在处理机器设备,陈浩便买了设备,并将那边的一位纽扣师傅——虞师傅请到了湾里村。自此,湾里村的纽扣厂便上了个台阶

湾里村小农场部分房屋。1985年,因土地分户,小农场关门。螺钿纽扣厂搬至此。

纽扣的原材料——蚌壳,原来都是跟渔船上购买,既零散又不稳定,陈浩便同厂里的管理人员一起,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多个收购点,特别是大海螺收购,一下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在销售上,陈浩发现毛纺织和丝绸公司的下属企业都使用蚌壳纽扣,于是给周边的这些企业发销售信件,得到了一些回复和订购。随着生意形势的好转,陈浩等管理人员便把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几个销售人员全国到处跑。

据陈浩和钱明志回忆,当时出去跑销售,尽管赚回的利润是归村里,但大家都很敬业,也很自觉节约开支。口袋里的香烟分两套:自己抽个差牌子,出门敬客户拿好的。旅馆总是找差的,只要能住人就行。不久,湾里村的纽扣厂便在周边及业内有了知名度。

看似一粒小纽扣,却也有8道工序:落料-磨平-洗槽(打边)-打眼-火炒定型-染色-抛光-打蜡。蚌壳容易裂,所以起初时只做前三道工序,相当于崇福利民纽扣厂的一个外发车间,获利也少。毛坯的扣子大都黄黄的,且深浅不一,所以需要翻炒一下。一个大煤球蜂炉,上搁一铁皮桶,纽扣放在桶里,桶在炉上不停慢慢滚动,里面的扣子便慢慢变白了,且色度统一。蚌壳纽扣的染色也是一个技术难关。蚌壳不易上色,即使上色,也极易脱色。起初的染色由陈浩一个人完成。(www.xing528.com)

陈浩的纽扣上色,是厂里的商业机密。因配方独特,所以陈浩对颜料的配制,常单独一个人在一间小房子内完成,小房子平时不让人进去,陈浩在进行配方时,更是严禁涉入。染色方法是陈浩在农场时有人教他的,他又根据实践进行了改进。含银的试剂中加入不同的酸性染料,将扣子进行浸泡。颜色越深,浸泡时间越长,若要染深蓝、黑色等,需要好几天时间。

1976年毛泽东逝世,衣服上需要五颗特大号的天然贝壳纽扣,但生产这样的大扣子需要极大的海螺,这样的海螺只有海南才有,将海螺运到湾里村不可行,于是想到将设备运到海南去生产,但终究也找不到大海螺而放弃了这个特别的生产。

1986年开始出现了由有机玻璃制成的纽扣,款式与颜色一下有了千百变化,随意造型、随意加色的有机扣子,一下把几乎一成不变的蚌壳钮子给淘汰了。浙江永嘉县桥头镇成了新的纽扣集散地。纽扣厂勉强支撑到1996年,蚌壳纽扣也退出了市场。

在纽扣厂走下坡路时,因与上海毛纺织进出口公司的长期业务熟悉,在1993年,纽扣厂与毛纺织公司成立了上海达丽羊毛衫桐乡联营厂。2000年大并村,大量村办企业便在并村前进行了一次甩卖,卖后的资金用于村里公共设施建设。达丽羊毛衫因行情下行和行政村合并两个主要因素,于1998年转资给崇福镇中辉皮草公司老板吴建中,改为中盛皮草有限公司,从羊毛衫生产改为皮草生产后,直到现在,正常经营。

中盛皮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