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前,土地私有,一些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以租种他人土地维生,也有的为大土地所有者长年作工,称长年或全年。租种者或长年只负责耕种,其他一切与土地有关的赋税与劳役,则由土地所有者承担。
1950年12月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3年至1958年,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农业生产正常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后,贯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自1959年起,实施大跃进,在统计上出现了浮夸风潮,粮食虚报产量,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被整风,拔白旗。从统计数字上看,粮食已经多到无法存放,于是出现“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饱饭”,几个自然村并吃一个大食堂。例:湾里村食堂有钱家村、湾里村、陈家河头、李家木桥四个自然村组成。由于粮食数量虚假,开食堂不到3个月,村民根本没有饭吃了,只有全天吃胡萝卜烧粥,而且只见萝卜不见粥。为了弥补粮食紧缺,先是解散大食堂,以每个自然村为单位开办小食堂。同时提倡向土地要粮,必须实现千斤田。当时在缺肥少药的条件下,千斤田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但在千斤田无法实现情况下,却更是变本加厉、毫无科学依据地要求加速实现万斤田,以弥补粮食不足。于是出现将已插种的10亩青苗田拔来种在1亩田中,结果造成颗粒无收。这样,在粮食问题上造成了恶性循环,食堂无米下锅,被迫解散。1959年至1961年为农民缺粮最严重的时期,农民只能吃草根、榆树皮,直至吃观音粉(滑石粉)充饥。
为了恢复粮食生产,肥料是必须的,但吃得少,拉得也少,于是挖空心思想出种种办法,除了捡鸡狗粪,刮千脚泥、烧土硝、刮草皮泥等也是常用办法。千脚泥,指的是村民家里的屋内地皮,特别是屋角落里阴暗潮湿的表层泥土。以前村民家里地坪为泥土夯制,经千百脚踩,故称千脚泥。千脚泥因长期的有机微生物积累,有些肥力。土硝,即泛霜,指黏土原料中的可溶性盐类,随着砖内水分蒸发而在砖表面产生的盐析现象,烧土硝,即使用稻草、薪柴在土坑内燃烧升温,加速盐析过程,以获得大量盐类物质和草木灰的混合物。草皮泥,带野草的表层土壤,堆放发酵,成有机肥。那个时期,人只要出家门,搜寻小路及路边的鸡狗粪成了习惯,每有发现,是极大的收获。
1959年至1963年,农民在缺粮、少医的情况下,艰难地度过了5年,在这5年中,有不少农民由于营养不良,一些人得了浮肿病。
这段时间,种植比较简单,以糊口为目的。
旱地种植:小麦为主。小麦收割后,排入番薯。(www.xing528.com)
每年农历十一月,田里开始播种蚕豆、油菜。称“春花”。这两样春花是村民的日常所依。油菜是一年炒菜用油的来源,蚕豆是做豆瓣酱的原料。酱既可作炒菜佐料,又能直接下粥饭,每家每年都会做上一钵头的酱。蚕豆还是不可少的零食。没钱买零食的年代,蚕豆便想出许多吃法,炒硬蚕豆、兰花豆、胖蚕豆、盐水蚕豆、出芽蚕豆等等,这些既是零食,又是佐粥佐酒菜。蚕豆还可做豆沙馅。
土地较多的人家,乌桕树种得较多。乌桕树是当时的经济树木,桕子有人收购,可打了油做蜡烛。有了工业后,柏油可用作工业用油,所以在几乎无经济来源的岁月,田间地头的桕树能增加村民的少许收入。
燕京桥南的大片稻田与远处的高铁
棉花的种植主要是自己织土布,或絮棉絮作被子,所以也是种植少量。
养蚕也常是土地较多的人家,且只有一季春蚕。蚕吃桑叶,需要种植桑树。蚕种是余杭种,比现在的蚕种收蚁少一半。当时普通人家住房低矮狭小,养蚕就更无地方了。加上卫生等条件很差,收成并不好且不稳定,所以养蚕人家不多,但茧子价格很贵,有些年成达到一个银圆一斤丝。
湾里村洗蚕匾农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