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花浜
《光绪石门县志》在大约现在放花浜的地理位置,登记有“放虎浜”,“虎”与“花”,一音之转,这放花浜,大概就是县志里的放虎浜了。不知是登记错误,还是此地曾有虎声,则不得而知了。但当地村民众说一词:村庄北侧的小浜原来极荒野,茅草覆盖,尤其是北岸,更是人迹罕至。日本人到村里来时,便放一了把火,把茅草烧掉,露出浜的模样来,于是称了放火浜,后嫌难听,改成放花浜了。这其实也不过是个传说。而“火”与“虎”,乡下土话倒是一模一样。
放花浜人家及前面的池塘
放火浜的来历,还有个故事:这个小浜是浜口小,浜底大,如一窄口瓶。浜底曾聚集了许多强盗,盖了许多房子,房子将整个浜口的水面几乎都遮掩了。浜口建了一幢房,房基贴着水面,下面装有一机关,可控制水下一闸门。远远望去,是一房屋密集的村庄,小河在村庄前。殊不知这里是一个强盗窝。强盗抢了东西回村,闸门一开,船一入内,如同凭空消失一般,追来的人常惊奇于此。而如入村查看,又无任何破绽:船只停在房下的水面,如同一封闭的地下车库,外面的人又怎能发现其中机巧?但时间长了总会令人生疑,总有一天,村庄被周围愤怒的村民一把火烧尽,那些藏在水下的船只才显露出来,强盗窝大白于天下。因这小浜是放了火才发现的,所以便称了放火浜。(www.xing528.com)
强盗散了,但小村也有吴姓人家居住下来。民国时期也出了个小强盗头子。稻谷收成后,他指挥手下来抢隔壁邻居的谷,他自己躲在自家楼上嘤嘤哭:害怕强盗抢稻谷。他手下来后,破门入他屋,从他家撬开与邻居家之间的推板(以前人家之间为省垛墙,常常以板简单相隔,有些人家还出个门,可以彼此相通,抵御强盗贼骨头),将隔壁人家的稻谷畚了个精光。
1949年刚解放时,浜南有近50户人家,几乎都姓吴。吴姓人家从东边的星石桥吴家坝搬来,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记得小时在清明时跟着曾祖父去星石桥那边上坟。搬迁到放花浜的吴氏也曾有一总家祖坟,坟在现在中埭人家的稻场东侧。吴氏人家虽无土豪,但人家都极殷实。现放花浜分成南放、北放两个小组,北放包括了燕京桥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