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湾里村北片水系:四条主要水道与圣堂漾口

湾里村北片水系:四条主要水道与圣堂漾口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里的北片水系,在两条沙渚塘之间。村庄北区块的北边是东西向的中沙渚塘,两条沙渚塘之间,有四条主要的贯穿水道,由西到东是庄庵港、落驾马桥港、燕京桥港、马西港。湾里村北部以庄庵港与邻村为界,东侧则以一条连接扶驾桥与万有桥的马路为界。两条河道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网怀抱,将湾里村北片人家圏在这一圏水网中。港口对岸,原有关帝庵,所以这片水漾,被称为圣堂漾口。

湾里村北片水系:四条主要水道与圣堂漾口

村里的北片水系,在两条沙渚塘之间。东西向的中沙渚塘和南沙渚塘穿村而过,形成了繁忙的水上交通。两条南北向的落驾港与马西港,连接了两条塘河,坐落在河道两边的人家,出行极为方便。

中沙渚塘马西港港口。对面是扶驾桥集镇和李家浜村曾经的大礼堂。礼堂左侧曾有一圣帝庵。

村庄北区块的北边是东西向的中沙渚塘,两条沙渚塘之间,有四条主要的贯穿水道,由西到东是庄庵港、落驾马桥港、燕京桥港、马西港。但燕京桥港在北端并入了马西港。湾里村北部以庄庵港与邻村为界,东侧则以一条连接扶驾桥与万有桥的马路为界。

落驾港与马西港,同时发端于村庄北端的中沙渚塘塘口,但两条河的水流方向刚好相反,马西港往南,落驾港在港口初是往西,其他河段全是往北。两条河道都往西偏南一点点的方向行进,形成了一个尖尖的夹角。夹角的两条河道中间,又有南北向的一条小河道将其连通,这样便形成了两个小小的河心墩,如一个小小的船头往东驶入沙渚塘。但继而,落驾港继续往西南,后慢慢弯向南,马西港则一个90度拐弯,直接往东南而去。两条河道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网怀抱,将湾里村北片人家圏在这一圏水网中。在这水圈中,还有从马西港中间河道衍生的燕京港。燕京港也是南北走向,在南沙渚塘塘口,燕京港与落驾港两个入水口相挨极近,仅五六十米。两入口处传说曾有白雀寺。

现在的马西港两侧的河浜,已被填埋许多。马西港入南沙渚塘口,因新的高速公路修筑,填了100多米河道,只留下塘口的水泥马西桥,明确这是河道曾经出水的地方。

水系在多个地方形成环流。落驾港南端水流往北,而北端却是往南。落驾港和马西港、钱家浜同发端于钱家村村后中沙渚塘的塘口,三条水流都往南而去。但落驾港南端往北水流与北端的南向水流,在李家木桥东侧的河道流向了北,入中沙渚塘。落驾港往南的水,其中一部分绕过河心墩,流入马西港,往南分别从马西港和燕京港入南沙渚塘。

曾经河道都极宽阔。河道是生存的依赖,也是生活和生产的资源,每年的清淤是必须做的工程,一则为了清理,二则为了水田的肥料。河道要保留着它的宽度,这样河边人家才有他们生产与生活的长度。但现在的河道,已不是交通资源,慢慢河道被填埋而成了可利用的土地指标,淤泥也不再是肥料,成了多余的垃圾,小河不过是村庄必配的观光看点,宽窄就并不重要了。为了减少每年清淤的麻烦,两边修筑了帮岸,于是许多小动物便不能在水陆两处自由来往,蛙声不知何时已绝迹。

螺蛳庄桥南侧的马西港

马西港:在港的东面,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路,直通南沙渚塘口的万有桥,称马路,因河道在马路西面,称马西港。马西港塘边的港口,水面极宽阔。港口对岸,原有关帝庵,所以这片水漾,被称为圣堂漾口。马西港在过了钱家村后,便以90度的姿势折向东南偏南方向。过了慧民寺,往西延伸出另一条河道宽阔的水道,称燕京港,这样,村庄北片由北而南连通两条东西向的沙渚塘便有了三条港。马西港继续往东南,过尤家埭,在水车湾又开始径直往西,不久后又慢慢再往东南,直至入南沙渚塘。在入塘处,又往西南延伸出一小小河道,与沙渚塘三条河道形成了一三角形的水心墩。赵庄角在小桥港西侧。

马西港北段,东侧人家稠密,水道复杂,西侧从港口至水车湾,新旧坟茔延绵一岸。过了水车弯后,两岸无人家,一片荒野,过不尽的芦苇与桑园。

马西港港口往南水道,往左的支流是钱家浜。右侧原有落驾港港口,已填。

马西港在中沙渚塘的入口(金炳仁摄)

马西港、钱家浜与钱家村人家

钱家浜:马西港在塘口进入后才40米左右的地方,往西延伸出了落驾港,往东南是钱家浜。小浜河道不窄,钱明志说,曾经有三四十米,现在也还有二十来米宽。河浜往东南后百来米,折向西,直至五四房前。现在浜底填掉了一大截,河道刚转弯就结束了。

钱家浜东是陈家里,西是钱家村。钱家村就坐落在钱家浜与马西港形成的包围圈中。钱家浜前面,有三个池塘,形成一个“品”字。20世纪日军入侵时,扶驾桥建有日本兵的碉楼。日本兵和伪军驻扎在钱家浜东边的几户人家。日本兵将最东边的一个池塘,往西与钱家浜往东与颜家浜之间各挖了一条水路,这样驻地就成了一个独立小岛。他们在驻地前做了座吊桥,白天凭证通行,晚上拉起吊桥。所以深入村庄的日本侵略者并不胆大且强大,若无伪军相帮,也成不了气候。

花园浜:马西港的第一个拐弯处,一小股水流还直直往前去,形成一小浜,称花园浜。花园浜前后无人家,但曾经土地平整时有许多的碎砖瓦砾。2017年,钱家村一农民在浜南地里,无意间翻出了一大甏铜钱。甏很大,铜钱足有7、80斤。经仔细考证,铜钱都是北宋中期的流通物。这也说明了,北宋中期,这些小浜小河边上已有村庄聚落。

马西港、花园浜与落驾港的漾潭花

光绪石门县志》无马西港记载,却有花园港,不知这花园港是否马西港的前称,花园两字只退居到马西港水系中一个小浜了。又或是原来花园浜也与燕京港是相通的,后堵塞了,由港成浜了。花园浜在民国时期已大部分被填。现已看不出痕迹。

圣潭桥:跨马西港,在钱家浜、落驾港、马西港四花漾南侧。原为三孔板凳石桥,有两块掮扛石。因下面是交通要道,桥两堍有五六个石级,因此桥面较高。冬天刮西北风时,又正巧在漾口,风力更大,人走在桥上,有被吹走的感觉。因桥西有湾里村小学,刮风时,钱家村及东面村坊的小孩便不敢过桥,于是村里将两块石头往边上移了下,中间加了一条石。村里有了拖拉机后,石桥拆除,建了水泥桥。

马西港上钱家村西侧圣潭桥

寺浜与寺桥:慧民寺前有一马西港通进去东西向的河道,村民称其为寺浜。浜东段有一小石桥,称寺桥。浜口称蒋家漾。现浜早已填掉,桥也不复存在。

螺蛳庄桥与尤家埭

螺蛳庄桥:在尤家埭西北的马西港上。桥原是三孔板凳石桥,两侧都是大块田地。拖拉机出现后,石桥桥面太窄,无法通行,承重又不够,便更换了钢筋水泥桥面,宽度仅容一拖拉机。桥两堍仍是原来老桥桥墩。

上山步:湾里村无山,但原有许多岗头,村民称田横。有些岗头高达10米左右。马西港两岸,都有岗头,南北延绵5、600米。在这些南北向的岗头后面,还有些东西向的岗头。螺蛳庄桥东侧,有一岗,东西向,高近10米,东面有老坟头,西边至桥边。从桥上下去,再走上岗,如同上山,便称上山步。

罗丝庄桥公路桥:与螺蛳庄桥老桥遥遥相对。水泥平桥,桥西堍有水泵站。

罗丝庄桥公路桥

尤家浜:马西港在水车湾处往东及东北的河道,在尤家埭人家前,称尤家浜。尤家浜有两个浜底,如一爪子。因也有项姓人家,以前两个姓氏的小村也称尤项埭,其中一浜底称项家浜。

从北边钱家浜东边的池塘到尤家浜,有7、800米,整个地势是南高北低,落差有2-3米。但地面又平坦,马路从北到南,低陷在中间。日本兵驻扎在扶驾桥时,曾计划将此区块整理成一个飞机场,还没动工,日本投降了。

水车湾:马西港中间折向西的一段河道。河道北岸全是钱家村人家的大片土地,岸边曾架有灌溉用的水车,便称水车湾。

马西桥:在马西港塘口,跨马西港。也是崇福与骑塘的界桥。原是单孔石环桥,桥极高,两堍有十多步石级。马西港在近塘口有个“S”形,船摇到近桥边,总要高喊几声:“松摇,松摇”,怕撞船。

桥两侧河岸芦苇茅草,月圆之夜,桥影成月,与天上之月相映成趣。也因冷僻孤荒,据说清末的骑塘神偷小金山一度藏身于东桥墩。

20世纪90年代,桥西堍要造砖窑,桥开始繁忙起来。有了砖瓦厂,拖拉机也多起来了,高高的拱形桥不能开拖拉机。1995年,环桥拆了,造了水泥桥。现在,因修筑高速公路,港口的河道填了,桥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

马西港上的水车湾及尤家浜口的闸桥

马西桥

小桥与小桥港:马西港在离南沙渚塘口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斜向西南的河道,河道的水流从塘口入,向东北流入马西港,又经马西港入沙渚塘,形成一个微循环。河道在塘口有一小平石桥,两边无石级,与路面平。小桥的名字谁也想不起来了,桥太小,所以称其为小桥,时间久了,也忘了它的大名。它所跨的河道,便称小桥港。西堍是净心庵。

小桥港在20世纪70年代被填掉了,因为要增加水田的拥有量。赵庄角地势太高了,村民陆陆续续挑了两年的土,才将河港填了,岗头平了。

燕京港:燕京港处于落驾港与马西港之间,是马西港在慧民寺南往西稍偏南方向延伸出的一条河道,一直往西而南至南沙渚塘。从村庄的北边区块看,也是中间一条南北向的通道。燕京港水流自沙渚塘口一路往北,汇入马西港后便往南而去,形成了一个大水环。

新村点边北段燕京港

燕京港南端,两侧有屠家角、放花浜、胡家浜等小村,燕京桥堍有燕京桥人家。原先从胡家浜至燕京桥口,是极荒凉野诞的地方,现在的村委会在胡家浜与放花浜之间的河段东侧,西侧是新村点。又因村委会后有崇楼公路穿村而过,成了村里热闹所在。在燕京桥东侧,曾有大片坟场,后建了小农场,现依旧空了大片土地。在入马西港的港口,南侧是胡家浜人家新迁入的坟场。

马西港边燕京桥港口闸桥

燕京桥边人家及河道

港口木桥、燕京港闸桥:在燕京港入马西港的港口,原有木桥,无名。1950年左右还有桥的木桩留在水里。北边曾有片旱地,归钱家村,称木桥头。现建有闸桥。

燕京桥:原是三孔板凳石桥,但两端的两孔较窄。桥面是两块掮扛石。河道两岸地势较高,桥两堍无石级,桥几与地面平。桥北堍东侧有总管堂。石桥拆除于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水泥桥。

燕京桥

胡家浜

胡家浜:胡家浜是燕京港折向南拐弯处往西延伸的一河道,河道较长,有近200米。桥北侧有胡家浜村坊,传说中的胡百万就住在河浜边上。现在胡家浜因修建公路填了大半,后又陆续填埋了一部分,只剩下浜口一小节

胡家浜公路桥:公路上跨燕京港,无桥名,标注8号桥,因在胡家浜人家门前,俗称胡家浜桥。

胡家浜人家前的公路桥

太平桥:在胡家浜南、现新村点北侧的燕京港上。原河道西侧有朝西屋,太平桥在朝西屋人家后门口。原是单孔平板石桥,桥面两块掮扛石,两边的桥墩上有两个桥耳朵,桥墩延伸至两侧水里。后因要过拖拉机,怕石板被压断,20世纪70年代桥面改成了水泥板,桥墩石头也进行了整理。

太平桥

昌盛桥:新村点东侧,跨燕京港。因新村点设立,新建水泥桥。取名“昌盛”,因近肇昌集镇,桥名带“昌”,又有“繁荣昌盛”之意。

昌盛桥

放花浜池塘

放花浜:燕京港在新村点前南北向河道拐弯处,往东延伸的河道。在《光绪石门县志》中,放花浜是“放虎浜”。此处原极野诞,又有强盗出没传说。这“虎”不知是指真虎,还是指强盗。浜极长,两岸竹木蓊郁,感觉仍有野趣。现浜西段北侧是村委会,南侧是新村点,新建了长廊、凉亭、戏台、广场、雕塑,晚上有村民集聚广场跳广场舞,成热闹场所。荒野场景早无,更再无虎出没,“虎”就成了“花”。浜底南侧人家前有一池塘。

联心桥:跨放花浜,在村委会前的放花浜浜口,平板水泥桥,桥面极宽,利于汽车往来。原来的荒野处,现成热闹中心。桥名取自“党群联心”之意。

万福桥:在联心桥东,跨放花浜。仿古单孔拱形石桥。

联心桥

无名新桥:在燕京港新村点折向南的河道上。水泥平桥,两侧仿木栏杆。西侧是倪家里人家。

万福桥

新村点前新建的跨落驾港的桥

屠家角南浜

南浜:在屠家角南,浜呈东西向,屠家角人家居住在浜北。浜从浜口延伸了200米左右后又折向北。但现在填掉了一大半,只剩下浜口一截了。

小陆家港闸桥:在燕京港近沙渚塘港口。因当时燕京港南段东侧属肇昌村,西侧属湾里村,这段河道在肇昌没有名称,2000年左右,土地平整时,因西边是落驾港,便将此登记成了小陆家港,建的闸桥也就成了小陆家港闸桥。

燕京港桥:在燕京港塘口,原是三孔板凳石桥,桥面有三块掮扛石,1982年改建成水泥桥。

燕京港桥

落驾港:落驾港的名字,在《光绪石门县志》中,是陆家港。落驾与陆家,在方言中,发音几乎一样,但落驾毕竟显得有皇家气息,尽管已是千年之前的皇家,加上河道上有落驾马桥,所以不知从何时开始,便登记成了落驾港。(www.xing528.com)

落驾港港口

落驾港在马西港的中沙渚塘口河段,约离沙渚塘30米左右的地方,斜向西稍稍偏南,将中沙渚塘与马西港的约60度的夹角分得更细,形成了中沙渚塘与落驾港、马西港与落驾港两个更小的尖角。在与中沙渚塘的夹角中,因李家木桥与陈家河头的河道,湾里村人家及新地里在这个大三角中,角上20世纪60年代开有砖瓦厂,后又成了预制场,直至今天。而与马西港形成的小三角,又因南北向的河道,形成了两个水心墩。钱明志总是将这两个三角地形形容成船头,他总是说“现在落驾港在水心墩这段填了,陈家河头前这段河道填了,船头就没了,行驶没方向了。”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70年代填得最多,至80年代,许多小浜小河便成了田地。

落驾港的水流,从南沙渚塘而入,也是往北、往东。而在中沙渚塘口、水心墩北侧的一小段河道,水流往西南。两股水流碰合后,沿水心墩西侧折向南,一起汇入马西港。整个河道,由南而东,呈自然的圆弧形。张家祠堂与张氏祖坟在圆弧的中间。

落驾港的两侧,是湾里村人家最集中的地方。整个落驾港,由南而北,几乎无冷清荒凉处,一派生机。

落驾港上的桥,也因两岸人家稠密,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而改动较大。在民国34年(1945)12月的《崇德县肇昌乡全图》中,自北而南跨落驾港的桥有:湾里村木桥、堂环桥、李家木桥、蒋家石桥(落驾马桥)、六家木桥、倪家木桥、恭礼桥。现在的桥则如下所述。

湾里村闸桥:在湾里村人家前河道。原有木桥,即湾里村木桥。北堍两侧都有轿埠。湾里村的沈姓人家,集中于此。

湾里村桥:原是三孔板凳石桥。俗称小理环桥,1945年的地图上称堂环桥。落驾港是湾里村大村北片人家出行的主要水道,河上的桥自然也不马虎,且都建得高大,为了过船。桥中间的一对排柱上,有一对联:语水一弯经落驾,沙塘半里过扶桥。(落驾,指落驾马桥,扶桥,是东边的扶驾桥)钱明志年轻时每摇过此桥,看到对联,总是要说:半里远远不止呢!这写联的人,有点夸张。因此这桥联便深深印在他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要过拖拉机,怕桥石断掉,改修了水泥桥。湾里村桥应该有个正式名字,但谁也想不起来了。水泥桥上,赫然写着它的俗称:湾里村桥。桥面的两块掮扛石,原来扔在北堍岸边,后来有人收购古桥石,这两块条石,也就不知去向了。

通中沙渚塘河道:李家木桥东侧,有一河道往北,在陈家河头人家的东侧入中沙渚塘,湾里村人家和新地里,就在这块河道包围的三角形地上。这也是钱明志说的“船头”。中间一截在民国时期已淤塞,只剩下两头两截河浜。

湾里村人家西侧桥,原是三孔板凳石桥,桥下排柱上有桥联:遇水一弯经落驾,东至半里过扶桥

落驾港与中沙渚塘相连的一截河道,现中段已堵。河边是李家木桥人家

李家木桥

李家木桥:李家木桥原是一座塌木桥,在李姓人家前面的河道上。1968年改建石桥,桥面石很宽,当时用了两只6吨水泥船去桐乡运来。现已修建成水泥小桥。

三个艿头浜:河道在往西南慢慢向南转过去的地方,往西有三个小浜。最南边的浜最长,从落驾港延伸出来约200多米,在田心里人家后面,被田心里人称北浜。但对于湾里村其他村民来说,都是无名浜。对于这样无名字的小浜,村民有个统一称呼:艿头浜。如总艿头上长出来的小艿头,而浜底也常是圆形。三个小浜最北的最短,除最南边的浜剩下浜底的一汪水,其他水道都已填平。

最北边的小浜对面,也即落驾港的东侧,原是蒋家里小村,地形如烟管头,称烟管头地。由于这地形,便预示了这地上的人家做不兴旺,即使积蓄到一点,也如烟斗里的烟,燃尽了成灰。后来蒋家里人家果然发生了几次火灾,便搬迁到了南边,与陆家木桥人家连接在一起了。

蒋家石桥:蒋家石桥与驾马桥是完全相邻的两座桥。蒋家石桥与驾马桥,原来也是一座桥的两个名字。蒋家石桥自它诞生时就不是石桥。蒋家石桥在村中一条水泥路的连接处,大概又因南侧的驾马桥保存非常完好,就直接建了水泥桥。水泥桥建于2005年,东堍原是蒋家里小村坊,依着边上的石桥,就定了蒋家石桥这名字。

蒋家石桥

蒋家石桥北侧落驾港河道及边上一私企仓库

驾马桥(落驾马桥):俗称蒋家石桥。在湾里村,最搞不清的是驾马桥与落驾马桥这两座桥的关系。村民一直认为保留下来的这座石桥,是驾马桥,因桥上刻得明明白白。而落驾马桥,则是驾马桥南面后房张人家与陆姓人家之间跨落驾港的一座桥。

驾马桥

驾马桥桥墩上的毛泽东语录

关于驾马桥,我认为可能就是落驾马桥,理由有:一,经仔细察看桥面两侧的石刻,发现在“驾马桥”三字前应该还有一字,有被涂掉的痕迹,形成了一空格。这在照片中非常明显。二,湾里村桥的桥联,明确有“语水一弯经落驾”。按现在说法,此石桥南面原有木桥,是落驾马桥,那么桥联应该是“语水一弯经驾马”,而不是“落驾”了,毕竟一弯后的第一桥是此桥。三,陆家木桥与落驾马桥在方言中发音几近一致,木桥西侧原是陆姓人家,按村里规矩,桥名常跟着村坊人家的姓氏。为了沾上皇家气,把陆家木桥证成落驾马桥也未尝不可,反正北侧的是驾马桥。所以现在将此桥称“驾马桥”,南边原来的小木桥称落驾马桥。

落驾马桥的名字,与宋高宗有关。高宗南渡,过桥时,下马步行,高宗过后,乡人把桥名改成了落驾马桥。这与王过此桥、下马辇桥、御驾桥、扶驾桥等都是一个道理。

陆家木桥公路桥

陆家木桥公路桥:在村中间的穿村公路上,跨落驾港,西堍有陆姓人家。原有木桥在其南侧。公路桥无名,加上南侧的木桥塌了,就将其称为陆家木桥公路桥。这里的陆家木桥,指的是桥西堍的小村庄。

陆家木桥:在1945年的地图上是“六家木桥”,现在被村里人考证为“落驾马桥”。皆是读音惹的祸。原址在公路桥南侧约50米的地方,东堍是北房张,西堍是陆姓人家。木结构,20世纪80年代塌了,加上稍北边有了公路桥,就没有再修。

水管桥: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东侧是后房张,西侧是墙门堂。西堍南侧是一机埠,现早已废弃。水管是田里灌溉用的,原从河底下走,修在河面上,再盖上一层水泥,勉强可作通行用。

后房张人家大水路边上的陆家木桥旧址

水管桥

倪家新桥:在倪家里人家北侧,原是木桥,现是水泥桥。大概修建后,水泥桥再有木桥两字不妥,改成了新桥。

倪家浜口原大地主张杏林家门前的石埠。石埠极宽,石头很整齐。竖放的条石是已被重新搬动过了。

落驾港及弯向右的倪家浜

倪家浜:落驾港南端往东的一条河道,在前房张与倪家里人家之间,靠近倪家里,称倪家浜。浜原很长,也很宽。北侧是湾里村最大地主张杏林家,浜口有个特别宽阔的轿埠,轿埠的石料也极整齐。张杏林的房子在1949年后用作新政府的城关区区政府的办公用房。

恭礼桥:在落驾港的南沙渚塘港口,跨落驾港。原是三孔板凳石桥,因在塘路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有三块掮扛石。现改成了一孔,两侧桥墩作了修建,中间的桥面石还保留着。桥面石因长年累月的行人磨得泛光。桥东边孔上的三块桥石挪了位置,西边的三块已不知所踪。桥东侧原有朱家门,只一户人家,后搬迁到了北边屠家角。西侧传说有白雀寺。

因塘河不再是交通要道,小桥只是偶尔有两堍地里耕作的人行走,四周极宁静。桥外侧的水面,宽阔、澄清,在阳光底下泛着微涟,千年似乎一瞬间。

小桥远离村坊人家,繁华落幕,知道它名字的人也早已过去。钱明志说,他们一直称它为“天水桥”。趴桥上洗净石刻,“恭礼桥”三个字赫然出现。

恭礼桥

南沙渚塘:即语溪、语儿泾。河道在村庄中间,自西而东穿村而过,曾与燕京港一起,连成了湾里村与肇昌村的分界线。塘边有肇昌集镇,是方圆十里的信息与物资的交流地,也有去往县城、省城的码头。交通重心的转移,塘河逐渐冷清,但河水依旧东流,日夜不息。

语溪,本就是个诗意的名字,加上两岸风景极富江南秀美,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便多有描绘。

肇昌桥:原是三孔板凳石桥,三块掮扛石,两边有栏杆。因在塘河上,桥面较高,两堍各有石级十来步。现有新老两座。新的是水泥桥,适合汽车交通。老的是石桥,也是2018年收集了旧石材,仿照原来的石桥而造。所以水泥桥成了老桥,石桥成了新桥。

肇昌桥

肇昌石桥原有两列桥联,朝东的是:肇昌虞店御卫合,下马王过黑板郭。朝西的是:北阳佘家智义周,星石龙吟近万有。桥联是肇昌桥东西两向南沙渚塘上的十六座桥的桥名。即:北阳桥、佘家桥、智义板桥、周家桥、星马桥、龙吟桥、万有桥、肇昌桥、虞家店桥、御驾桥、卫曹庙桥、合仰桥、下马辇桥、王过此桥、黑板桥、郭南桥。

迎新桥:在肇昌桥西侧,跨南沙渚塘,水泥平桥,是连接村内南北向主要道路桥梁。原无此桥。

迎新桥

谢家浜

谢家浜:在肇昌桥西侧,往南延伸约百米后折向西。谢家浜河岸西侧是以谢姓人家为主的谢家角小村。现折向西一截已填埋,新的浜底建有一户人家。

谢家浜小木桥:跨谢家浜南北向河道,原是木桥,塌后,改成了水泥石孔桥台的桥面,小桥极窄,无栏杆。

谢家浜小木桥

御驾䠄桥

御驾䠄桥:御驾䠄桥,大概是桥名变动最多的桥之一了。在《石门县志》里,是虞家店桥,北堍也曾有虞姓人家。大概是因着西边的御驾桥,刚巧“虞家”与“御驾”的方言极为接近,沾有王气的“御”总比“虞”来得高大上,且桥同在沙渚塘,康王经过御驾桥,怎么就不能经过虞家店桥呢?在1943年的地图里,虞家店桥成了御驾典桥,20世纪50年代的地图,则又成了御驾跌桥,在新建的水泥桥上,赫然写着“御驾䠄桥”。但也有另一说:同家浜的塘河口,原有一木桥,称虞家店桥,但桥早已坍塌,后一直没修复。这䠄字,也说是因为康王经过时,到桥上去踮起脚尖瞭望了下,看看后边的追兵,望望前面的路。那么“䠄”应作“踮”,只不过造桥师傅写了个错别字。

中沙渚塘、扶驾桥及集镇

中沙渚塘及北岸扶驾桥集镇西侧

御驾䠄桥重建前是三孔平板石桥,就是江南普通的“板凳桥”,但因沙渚塘是条热闹的水路,过往船只较多,桥孔较高,两堍各有八步台阶。御驾典桥是桥南一带出县城的主要通道,桥面较宽,有三块桥面石,也较西边的御驾桥新。桥南堍西侧是沈家埭四、五户人家,清一色的黑瓦平房,每户也就一直落;北堍台阶下去就是踩得结实发白了的塘路,塘路边正对着桥堍的是一个一米高左右的岗头,上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

重建前的御驾典桥在现在的水泥桥西约三、四十米,桥南堍下去的路正好贴着边上的人家,北堍下来西侧就是东西向的三官塘桥,那时的三官塘桥也在塘路口,两桥构成了一直角。现在新建的三官塘桥也已往里边移了些位置。水路已不再成为交通要道,岸上那条走得发白的塘路也长满了草。

中沙渚塘:即张泾,湾里村最北端的界河,河边的小集镇称扶驾桥。扶驾桥周围的陈姓,经过多代人的积累,也敢于走出去,大部分有家都较富裕,曾一度声势显赫。在划成分的年代,扶驾桥周围村庄是以陈氏为主的人家,有“三十六家半地主”之称。扶驾桥,一个塘口的小集镇,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达到了它的辉煌。现在的塘边,早已失了过去的热闹,一家茶馆,早上是固定的几位老人,每天吹着同样的牛,聊着日复一日的故事。

扶驾桥

扶驾桥:跨中沙渚塘,原是三孔板凳石桥。桥面有三块条石,条石比一般的桥较宽较厚,三块条石几近2米,这在同时期石桥中极为少见。因塘河宽阔,桥身长近20米,桥下中孔达6米,两边小孔也有4米。整个栏杆依着下面的桥面石,分三节,中间的一节是非常气派地整块条石。栏杆有80厘米左右高。桥极高,一则是两堍地势本来较高,另则是两堍各有七级石级。桥高,便于过船,也是夏天晚上的天然乘凉处。吃过夜粥,附近人家便去桥上乘凉。有人将躺椅也搬到桥上。桥上石头极平整,常有人在桥上过夜,这比待在家里的矮小的木头房子里舒畅多了。南堍有马路直达南沙渚塘万有桥。

扶驾桥桥名与康王南渡有关。据说桥原是木桥,且已破败歪斜,康王至桥边,下了马,一看歪桥,便不敢过桥,便由随从扶了过桥。后当地乡绅集资建了石桥,并定名为扶驾桥。《邝》志载:“宋康王南渡至此,故名,明嘉靖间重修”。(邝世培:康熙十五年时任石门县令,康熙《石门县志》主编)

桥一直很坚固,但在1982年冬天的一天,桥被撞坏了。撞坏桥的是一艘装载约30吨左右的驳船。当时钱明志正巧在附近地里种菜,听到一声巨响,继而有人喊“出事了”,便跑过去看。船撞在南侧的桥柱上,桥柱歪了,桥的栏杆和一块桥面石掉在船头,桥石断成了三节。好在船是铁皮船,无伤大恙。但桥毁了。

新建的桥是水泥桥,现在也破败不堪,已成危桥。两堍架了限高铁架。

渡圣桥:传说康王赵构南逃,过中沙渚塘的两座小桥,两小桥此后便改称为扶驾桥与渡圣桥。渡圣桥在扶驾桥东侧,是南北向跨塘桥,原是三孔平板石桥,现成三孔平板水泥桥。因连通村庄较多,渡圣桥曾是交通要道,周围名声较大。后修建的水泥桥,桥面也较宽阔,两侧栏杆做工考究。渡圣桥北堍西侧,曾有一庵,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有一版本的地点就在渡圣庵。庵西侧有一石牌坊。庵和牌楼被拆除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牌坊西侧有一往北河道,塘口有一三孔平板小石桥,称白仙桥。现在的桥面已改建成水泥,桥墩是原有的石头,作了整修。

渡圣桥

理环桥:在扶驾桥西侧。光绪《石门县志》作“礼怀桥”,大概是因《左传》有“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之句而名。原是拱形三孔石桥,“怀”大概也因此被记成了“环”。现在的桥为水泥桥,桥南侧刻有“里环桥”。因塘河上环桥不多,一座石环桥便是一个美丽的景点。三孔石桥,倒映在水,是三个美丽的圆。形意皆美,船从桥下穿环而过,水波的圆,与桥洞的圆,交叠相扣,荡漾很久。

理环桥

理环桥老桥面石

理环桥是湾里村最西北角的出行之桥。桥南堍是陈家河头人家,北堍是李家浜村的理环桥自然村。南北村庄人家皆沿河排开,只是曾经的热闹已不在,蝉在枝头嘶鸣,村头不见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