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成果

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遮洋”是一种海运船的名称,遮洋总之所以得名,也应是因遮洋海运和遮洋船而来。调整后的遮洋总共有15个卫,所辖范围内也不再有江南的军队,人地关系错位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缓解。按照俞谏的说法,明政府起初要求位于南方的遮洋总官兵长途北上,负责渤海湾内的运粮工作,是由于他们“昔年正因习知海道”。

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成果

“遮洋”是一种海运船的名称,遮洋总之所以得名,也应是因遮洋海运和遮洋船而来。[1]关于遮洋总的历史与职能,明嘉靖初年曾有官员俞谏做过简单总结:

漕运粮船先年海运至京,俱经文武大臣建议,开濬会通河,分十二总,遂罢海运。其岁运粮四百万石,内蓟州边储,独遮洋一总尚留南京水军左等八卫,江北淮、扬等五卫军船,俱于小滩镇等水次,兑运山东、河南粮米三十万石,仍由海道以抵蓟州、天津二仓上纳。[2]

这段文字大体说明了遮洋总的状况,即由13个卫组成,每年赶赴今河北大名附近的小滩镇,接收来自山东和河南的粮米,然后通过运河北上,将一部分漕粮运送到天津仓,再从直沽出海,将余下的漕粮运送到蓟州仓。遮洋总下属的13个卫位于南京和江北的淮安、高邮扬州及凤阳,距离大名小滩镇甚远,到渤海湾北部的天津和蓟州两仓更需长途转运。俞谏认为遮洋总官军北上路程太远,工作艰难,所以应该对遮洋总的组成进行调整:

查得南京淮、扬等一十三卫官军,昔年正因习知海道存于遮洋,今日既由新河儧运,却乃空身自南趋北,不惟途路艰辛,人情事体甚为不便。[3](www.xing528.com)

此项建议获得朝廷批准,于是遮洋总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保留原本位于江北的5个卫,而将南京的8个卫交由江南的漕运总管辖,又将原先北直隶总管辖的通州左卫、通州右卫、神武中卫、定边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德州卫、德州左卫共9个卫,以及徐州左卫和泗州卫交由遮洋总管辖,后又将徐州左卫划出。调整后的遮洋总共有15个卫,所辖范围内也不再有江南的军队,人地关系错位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缓解。

按照俞谏的说法,明政府起初要求位于南方的遮洋总官兵长途北上,负责渤海湾内的运粮工作,是由于他们“昔年正因习知海道”。从遮洋总的历史来看,这里说的海道并不是从直沽出海后,经数十里抵达蓟州的短途海道,而是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的洪武海运时,从江南太仓到北方辽东、北京的长途海道,其中涉及了明初海运从兴盛到停罢的一段历史。而对于遮洋总这种明显不符合人地关系的组成和职能,也必须放在自明初以来国家航海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进行观察,才能了解其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