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陆采在《冶城客论》中,记载了一个名为《蛇珠》的传奇故事。一名下西洋的士兵因生病被遗弃在荒岛上,却因淋雨而病愈,后来意外杀死一条满腹珍珠的大蛇,最终被返航的下西洋船队救起,回国成为富翁:
在海洋中航行,人类会与诸多自然界生物密切接触。航海故事中经常出现与这位下西洋士兵类似的情节:人们流落荒岛,只能凭借最基本的天然资源获取食物,等待来往船只的救援。三个世纪后广泛流传的《鲁滨孙漂流记》也是如此。在荒岛求生的过程中,常会激发人们最原始的生存技能,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总结和利用,直至像人类远祖那样,尽可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此相似,在定量航海技术出现之前,早期接触海洋的人们也需要从最初的观察和感受出发,经过一代代航海者总结经验,留下用以导航的各种信息。为正确判断船行方向和所在位置,他们需要充分观察周边环境,利用包括海水颜色、陆地标识、特征生物在内的各种因素来导航。这些信息未必都可靠,在定量航海技术出现之后,一些早期航海经验中的环境和生物导航法会退居辅助地位,但它们仍是实际航海技术中直观而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古代各国航海文献中,虽然对海洋中的生态环境有较多记载,但依然能看到其中侧重点的差异。中国航海指南中记录岛礁情况更为详细,而阿拉伯航海指南中则有更多的水色、生物和风浪状况。这种差异与两地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中国附近海域中岛礁等陆地标识较多,海船航行时主要面临的威胁是触礁风险;而印度洋周边的海船常需要做长途越洋航行,大洋中缺乏陆地标识,所以更多凭借风浪、方位星高度、海水颜色与生物导航。各国海船与海员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线上往来交流,对航海知识的记录和航海指南的写法也互相借鉴,本节将对其中一些现象加以分析,从中可看到古代航海者在长期实践中,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利用情况。[12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