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灯火、信炮和金鼓:信号传递在航海技术中的作用

灯火、信炮和金鼓:信号传递在航海技术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昼则视旗帜,夜则视灯笼;远则听信炮,近则听金鼓。[94]这是元末至正二十三年七月,鄱阳湖大战开始之前,朱元璋向麾下将士的宣讲内容,要求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旗帜、灯笼、信炮、金鼓这些声光信号,协同作战。例如《苍梧总督军门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凡遇夜行船,各船以灯火为号。[101]明清时期中国使臣出使琉球时,册封舟与岸上人员作灯火信号传递,可见琉球人同样也是白日鸣炮,夜间举火。

灯火、信炮和金鼓:信号传递在航海技术中的作用

昼则视旗帜,夜则视灯笼;远则听信炮,近则听金鼓。[94]

这是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鄱阳湖大战开始之前,朱元璋向麾下将士的宣讲内容,要求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旗帜、灯笼、信炮、金鼓这些声光信号,协同作战。与此相似的“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也出现在《西洋记》中,说明这很可能是从官方到民间都广泛流传的明朝水军口诀。实际上,古代世界各国在海上传递信号的方法是一致的:白天用信号旗,晚上用灯火,军船如此,民船、官船也是如此。例如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圆仁所乘海船入夜航行时,“两舶火信相通”[95]。又如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

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入夜举火,八舟皆应。[96]

虽然现存资料中看不到郑和船队如何用灯火传递信号,但一些明朝文献中记载有水军在夜间用声光信号指挥行动的细节,可以作为参考。例如《苍梧总督军门志》中有这样的描述:

《纪效新书》中记载,为了让船的数量看起来更多,给敌方造成迷惑,还可以多挂灯笼:

各船遇夜有急,看中军船五方高竖灯五盏,是欲设疑以见船多之意,每船后尾上立灯左右二盏,前桅上加灯二盏。[98]

不仅航船之间用灯火联系,海船与岸上也可以用灯火联系。如《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提及“每中国人使舟至,遇夜于山巅明火,与熢燧诸山次第相应,以迄王城”[99]。又如《大元海运记·记标指浅》记载:

直沽海口为无卓望,不能入河,多有沙涌淤泥去处,损坏船只。合准所言,设立标望于龙山庙前,高筑土堆,四傍石砌,以布为幡,每年四月十五日为始,有司差夫添力竖起。日间于上悬挂布幡,夜则悬点火灯,庶几运粮海船,得以瞻望。[100]

比较著名的陆地标识还有永乐十年在宝山修建的烽堠,它与郑和下西洋同一时代,为长江口附近的航船照亮航程。朱棣在碑文中记述:

乃命海运将士,相地之宜,筑土山焉,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101]

明清时期中国使臣出使琉球时,册封舟与岸上人员作灯火信号传递,可见琉球人同样也是白日鸣炮,夜间举火。如李鼎元乘封舟到姑米山附近,从举火传递信号联络到引导小船抵达,其中约历经三个时辰:(www.xing528.com)

戌刻,舟中举号火,姑米山有火应之。问知,为球人暗令,日则放炮,夜则举火……丑刻,有小船来引导,乃放舟,由山南行。[102]

徐葆光也记载了陆海之间传信灯火通明的壮观场景:

号火连冈万炬明……夜三鼓,风大利,船上举号火,国头山沿海等处皆举火相应,光彻夜。[103]

用金鼓旗幡指挥调动是中国古代水军的传统,《通典》中记载了三国曹操《船战令》中,对大小战船随鼓声行动,有序保持阵形前进的规定:

《船战令》曰: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橹棹,战士各持兵器就船,各当其所。幢幡旗鼓,各随将所载船,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104]

关于元末的朱元璋军队也有相似的记载:“旌旗蔽日,金鼓震天,帆幔遮水,衣甲耀日,遥列数百里”[105]。而《船战令》中提到的要求士兵各当其所,在朱元璋的队伍里也有明确规定,即“军士所立之处,书其姓名,号曰‘信地’,临战擅动者,斩”[106]。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两军对垒时,也是“风斗快船舣岸排列,海船依次排江中……遂令将士各措火器、兵仗、衣甲于所立信地”[107]

图2-6 明军船上不同职责的士兵位置[108]

明军战船上的水手在作战中也有分工,对于战事的细节,他们同样需要承担责任。如《苍梧总督军门志》中关于水军日常演练的程序,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中军官复呼舵工过来,齐应一声,跪过掌号官,发放云:“舵工听着,一舟向往,全赖尔功,直射贼船者,拟受上赏;歪斜纵贼者,军法不饶。”舵工叩头,起立。次发放板招手曰:“船若着浅,治尔之罪。”次发放缭手曰:“使风不正,治尔之罪。”[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