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生态研究成果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生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悠久的历史繁衍出辽宁地域特色显著的文化特质,并凝聚成个性突出的空间形态。形成以沈阳为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社会经济地域格局。图10.6 大连的景观风貌③多元化的环境风貌多元化、包容性是辽宁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生态研究成果

10.2.1 历史形态的文化探析

辽宁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王朝正统思想、文化交融、经济发展及地域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形态。辽宁历史形态的地域特征,是人地互动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文化传统,如城市“满清文化”的形态格局、观念及价值取向,对当代辽宁发展建设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1)空间形态与文化特质

前现代社会,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域生态环境,通过地域的通达性而影响空间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地域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形成。河湖众多、山峦连绵的辽宁,在发展的起源中受到辽河的巨大影响。富饶的东北平原滋养着辽宁的发展,辽河既是辽宁得以发展的命脉,又是其文化繁衍与交流的廊道。无论是古代、当代,还是在难以预见的未来,辽宁的经济属性、生态属性以及文化属性,都必将与辽宁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赋予其多元文化的属性(见图10.3)。

图10.3 辽宁的地域特征

在影响辽宁空间形态发展与地域文化维育的自然要素中,“山、水”因素对于辽宁形态的整体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自然格局的形成就是这种地域生态环境的自然力作用于地域聚居发展的结果。从辽宁发展的历史来看,东汉末期,由于各族统治相互争夺,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辽宁为公孙氏占据,高句丽族也曾一度称雄。唐征服了高句丽族,“安史之乱”后,松花江流域渤海政权兴起,松花江流域渤海政权兴起,辽宁即为其势力范围。后来,契丹吞并了渤海,建立了辽政权。接着,女真族举抗辽,建立金朝,逐渐形成辽宁的文化格局,构成了当代辽宁空间结构的雏形。由此可见,辽宁形态格局的形成是聚居演进在自然山水格局中的必然选择,而“满清”的地域形态则强化了地域生态环境的特征与属性,并呈现出文化特质。这一方面反映出辽宁文化的灵活性、通变性;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辽宁先民在地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山水观念—因山就水发展。近现代辽宁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延续并巩固了辽宁形态格局;另一方面显现出其特有的包容性与灵活性。无论是近代的环境规划的制定还是当代环境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外来思想理论和建筑形态,在辽宁形态及格局中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经过本土化的消化、吸收作用,辽宁的形态呈现出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都市风貌(见图10.4)。

图10.4 辽宁地域风貌

(2)山水景观与园林化的山水文化取向

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辽宁在发展初期讲求规整的空间格局。但是受自然生态环境及多元文化特征的影响,引发了辽宁空间趋于自由布局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环境建设活动中,人们对于山水景观的追求日益显现,圆通、包容的文化传统使市民阶层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景观的山水取向显示出大众参与的园林化景观特征,辽宁沈阳的辉山已成为生态景观带。山上风景佳处,建起亭台楼阁,甚至有人将隐居之所也建于辉山,满清帝王的早期陵园也建造在这依山傍水的城郊,形成园林景观带。由此可见,辽宁传统上的营建都着重于山水景观的发展与再创造,大众参与型的山水景观营建成为环境建设的主导,并影响到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

(3)关于辽宁环境建设的思考

地域文化视角的环境建设研究,既要将文化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空间中,又要历史地把握环境发展的基本过程。在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荟萃的辽宁空间形态演进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再现以及当代文化的创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力裹挟着自然力、经济力,作用于环境建设,从而形成了辽宁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悠久的历史繁衍出辽宁地域特色显著的文化特质,并凝聚成个性突出的空间形态。辽宁传统的环境建设形态与特质概括起来大致可归结为:自然的生态格局、大众化的山水园林景观和多元化环境风貌等几个方面。在当代辽宁环境建设和文化创造的实践中,此三者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我们还必须以历史的发展观来继承和发展传统环境建设形态与文化的当代“价值”,即以扬弃的态度实现辽宁环境形态以及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①自然的生态格局

辽宁的生态分布格局是在地域环境演进过程中,人地互动的“自然”结果,反映出辽宁先民在环境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山水观念。它启示我们在当代环境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认真研究、发掘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文化传统,以与自然协调的方式实现辽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的生态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地域文化与环境形态相互作用的呈现。从生态视角分析,在简述形态方面体现的是人地互动过程中,建筑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耦合。人们以地域格局在地域生态环境中建设的家园。在思想和文化观念方面,则反映出辽宁的先民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观念。从社会价值视角分析,辽宁的传统格局是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果。形成以沈阳为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社会经济地域格局。当代,辽宁的环境建设,要强化传统中的自然格局,同时也不能将视角局限于此,而是应该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地域格局和环境建设形态的尺度,审视地域生态格局和经济发展战略。发扬北方建筑形态的文化精髓,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建设网络化的分散发展格局,实现辽宁地域间的合理化布局,在广阔的地域空间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耦合,进而促进辽宁社会、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的协调发展(见图10.5)。

图10.5 大连的生态格局特征

②大众化的景观环境

辽宁传统文化特质,使辽宁的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市民阶层主体意识显著。明清辽宁的环境建设,就是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园林化景观建设。居民的参与是其山水景观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营建理念。市民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既是山水园林的建设者,又是山水园林的服务对象。

当代,辽宁的环境风貌中,以景观意向的山水园林提高了环境景观品质,改善了地域的生态环境。同时,园林化的山水景观也具有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各地方的景观环境建设,带动了环境空间的更新与发展;一宫三陵申遗的成功更是吸引来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因此,大众化的山水园林将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必将是当代辽宁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见图10.6)。

图10.6 大连的景观风貌

③多元化的环境风貌

多元化、包容性是辽宁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外来文化极易被接纳,寻找到其适宜生存的“土壤”,进而落地生根。辽宁的传统文化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得以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本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建筑与环境形态的变迁记载并呈现在人们眼前。

辽宁便利的交通区位,使辽宁的传统地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外来文化融入也是辽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多元化的汇聚在古代的辽宁其形态方面就呈现为不同环境空间形态的差异,其中以沈阳的规整格局和大连的沿海自由布局表现显著。西方环境建设思想和理论,也在近代环境建设的空间形态中留下明显的“痕迹”。在全球化浪潮中,多元融通的文化特质更加促进了辽宁环境建设的发展。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文化相适应才能被接纳,而本土文化只有得到外来文化的滋养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当代辽宁的环境建设,一方面应坚持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包容性特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理念;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工作。多元化的辽宁风貌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以传统文化培养多元化发展。只有实现了外来思想与形态的本土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为我所用,促进辽宁环境建设及其文化的发展(见图10.7)。

图10.7 沈阳中街的环境风貌

10.2.2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域环境建设研究

文化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于地区的景观环境风貌的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辽宁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大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辽宁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交通和科教中心,并向着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迈进。这就需要辽宁同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环境布局、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把辽宁建设为富有文化特色、环境优美的山水生态城市,这也是推动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基于地域特质的地域文化与形态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兴起,辽宁的环境建设已经开始注重文化景观的塑造。以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传统为基础,以景观环境个性塑造为目标的一系列环境建设纷纷开展,景观环境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历史内涵逐步显现。在经济的发展中,要实现辽宁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在统筹环境发展和文化演进的社会过程中,必须以辽宁的地域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好生态格局和文化格局,凸显辽宁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生态特征和当代文化的维度,着力增强环境建设中的文化意识。

(2)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体现环境景观特色

辽宁的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显现出较强的多元化、兼容性特征,表现出河、湖、山的有机结合的特征,同时也造就了北方文化传统的内涵。满清风韵是辽宁环境建设的特色平台和资源优势,要使它释放出应有的文化能量与价值,辽宁的环境建设应针对地域文化资源所能发挥的潜能及其对社会、经济空间的作用,确定适当的切入点,慎重考虑文化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如何转化为当代指导环境建设的实用价值。辽宁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多元化的当代景观环境是文化精神的物化。谈及辽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辽宁的满清风韵。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和典范,才使得这些地域独具魅力,并构成地域文化建设独特的精神和人文环境(见图10.8)。

图10.8 辽宁的满清风韵

(3)树立特色意识,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辽宁的风貌特色不是建筑形态和文物古迹的简单结合,而是地域文化的动态演进过程,是人地互动的历史关系的呈现。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地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基础,都是影响环境建设特色的重要因素。辽宁的历史形态之所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特征,源于以北方文化为平台的多元文化的汇聚,源于地域生态环境中人地关系的适应性互动,源于经济发展的功能布局。

在古代,建筑是每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模式的集中体现,从而形成姿态各异的景观环境形态。这种历史风貌特色在今天还在维系着人们对于自己民族、家乡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因此,当代,辽宁特色的塑造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回归到人地 关系的思考层面中寻求解决方案。以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立足于环境生态系统的构建,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实现面向未来的人地关系的适应性互动,才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新文化。至此,具有时代活力的环境特色才能集山水园林和满清文化于一体,“自然”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4)建立生态意识,维护地域生态平衡

现代化并不等同于高楼大厦,而是要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在走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高。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辽宁的环境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进步与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的关系,把环境空间体系中的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布局,还是人文景观的建构,都必须遵循整治、保护、改造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投资引进、新建项目、增加产值上。不能一味讲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本地域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在文化定位中并非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体,关键在于应学会适当放弃眼前部分经济利益,改变环境建设的思维模式与套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去思考环境建设的全面发展。

(5)科学规划,确保环境建设及文化的有序发展(www.xing528.com)

辽宁良好形象的展现,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内在文化要义。辽宁地域文化的内涵,将决定着辽宁整体形象的水准,并烘托出辽宁的物质形态、历史文化、现实和未来诸种因素的综合形象。正因为如此,在环境建设中,切不可受短期效应或者经济利益的束缚。要实现环境建设的再创造,做好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没有统一的规划,环境建设风貌必将杂乱无章、毫无特色,所以环境建设要有科学的规划意识和文化意识。

10.2.3 基于多元文化特质的形态与生态研究

辽宁是满清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以满清文化为底蕴的多元文化荟萃之地。当前,环境建设的特色问题正随着环境建设的热潮而逐渐提高,然而在环境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多元化个体审美意识下,所产生的环境景观后果—“非芳非艳”现象。尤其是在地域化两级互动下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对景观环境的特色维护和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地域景观环境的塑造,呼唤个体意识者来填补其审美意识中的各种空白—群体审美意识。虽然景观环境离不开个体景观,但不等于对个体景观的简单叠加。强化群体景观审美意识,探讨个体景观优化组合法则是探讨景观环境特色的必然要求。

(1)辽宁景观环境建设的再认识

景观环境特色是在一定时空领域内作为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环境建设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环境建设没有比较也就无所谓特色,比较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进行比较。因此,环境建设的特色是一个时空对比效应的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环境建设特色是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所表达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群体景观效应而不是某一景观个体的作用。如沈阳的故宫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建筑景观形态,尽管沈阳故宫的景观特色在文化的传播中有很大的影响,但我们绝不能说沈阳故宫的特色就是辽宁的景观特色,辽宁的景观特色应体现在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群体的综合特征上。应该说,辽宁各地的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奔放的现代建筑、繁华的商业街等可谓是辽宁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环境群体,有这些景观共同表达的审美特征才可谓辽宁整体的环境特色。景观环境特色是一个优化效应的概念,是特色景观群体组合而成的最佳效果,这种群体必须符合整体环境的景观集合原则。环境景观特色是一个敏感效应的概念,是景观的特征被人感知后所做出的判断,感知是前提。景观敏感区是最能表现环境景观特色的地段。如主干道、广场、公共绿地、水系、滨水地段等,可谓是景观环境的敏感区,辽宁的景观特色在环境的滨水地段得以体现。

(2)环境空间的生态结构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态学科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认识环境空间的结构,在人类社会循环中的作用,任何健康的生态空间都是以系统的方式构成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生态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有机整体的生态系统。辽宁生态结构的系统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腹地的生态空间,中观层次—环境中生态空间,微观层次—公共生态环境。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也适合于一般的生态系统研究。但是,由于辽宁独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赋予了这三个层次特殊的内涵和组织构成方式,形成了辽宁所特有的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特色显著的环境建设。

①腹地的生态空间

辽宁的腹地的生态空间建构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持续系统。我们必须把这一复杂的系统置于更广阔的地域环境中考察。同地域生态环境相比较,人工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镶嵌体”,环境建设的好坏决定了景观环境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于生态环境的构成特征。辽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质”,为环境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水环境的制导以及东北平原的开阔空间,为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域生态背景,也为辽宁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调和骨架。

②环境中生态空间

在环境建设过程中,同环境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已然存在的自然山水空间。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开放空间,一方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景观风貌;另一方面又起到保护历史文化景观、构建景观环境特色的作用。

辽宁是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全省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东、西两侧较高,中部和沿海地区地势较低。黄、渤二海海岸线长达1650余公里。东部有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伸入黄海和渤海,构成辽东半岛。千山山脉山峰均在1000米左右,两侧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北有来自吉林省南伸的哈达岭与千山山脉相接于沈阳之东,形成辽东丘陵,海拔高度均在200米以下。此区由北向南显著减低,近海部分海拔仅有200~500米,并有清河、柴河、浑河、太子河、柳河、饶阳河、东沙河流经此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省内西部为辽西丘陵山地,它是由河北省的燕山山脉的一部分和努鲁儿虎山(老虎山)及松岭山脉所组成,最高处海拔1000米上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阶梯式递减,到渤海沿岸又构成了一条狭长的海滨平原,称为辽西走廊,海拔均在50米以下,是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此间有大凌河、小凌河、女儿河、六股河由西向东流入渤海。但是,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在环境建设发展中,自然山水环境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山体湖泊被分割侵占,自然景观特色逐渐消退,造成“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的尴尬局面。目前为止,辽宁仍然有比较充实的自然环境基础,若加以精心规划建设仍大有可为(见图10.9)。

图10.9 辽宁的千山生态景观

③公共空间环境

辽宁由各种类型的公园、广场、景观带、绿化带等构成的生态空间是辽宁生态系统结构的微观层次,也是宏观生态构想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的质量、景观环境的塑造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其规划设计必须结合这些地域文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对本地居民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

从历史角度来看,辽宁生态空间的营建具有良好的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作为政治中心和地方行政中心的辽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塑造了具有园林化特征的山水景观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突现了山、水、人一体化的布局特征。近年来,辽宁的环境整治力度强大,在主城区新增了一批城市公园,在城市重点地段规划建设了系统化的广场空间,重要的景观道路进一步得到拓宽、整治,基本建构起比较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见图10.10)。

图10.10 沈阳的辉山景区环境图

(3)生态系统空间发展探讨

生态空间是环境建设中自身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改善地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多样性、保持生态稳定性,进而改善人们生活的自然品质、提高景观环境的自净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既有物质形态的一面,又有精神、文化的一面。环境空间结构既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又包括社会文化要素。它不仅承载了各种环境职能,而且起到保护历史文化景观、构建景观环境特色、塑造文化氛围的作用。环境空间结构是以生态为特征的各种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体,环境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其包含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都是其重要内容。它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相互支撑、交叉重叠,共同构筑了环境这一开放的巨系统。因此,应当从环境建设和环境各种功能系统相互关系入手,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

对于辽宁空间结构的研究,应立足于地域生态特征,传承、延续悠久的历史文化,并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构建行之有效的、地域特色显著的景观环境。历史文化要素的传承与现代创造,应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环境形态的历史演进及其总体结构形态,明确辽宁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突出环境空间与地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互动性。辽宁地域湖泊密布、山体连绵,开放空间、绿地、自然山体、水体应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形成一个稳定开放的有机整体,并与环境建设其他功能系统有机结合。另外,辽宁地域中的自然山体、河流等往往是历史文化积淀中最为丰富的空间,因此,辽宁的空间结构是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魅力,并会成为当前辽宁环境空间结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0.2.4 基于文化取向的景观环境生态研究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三省之一,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其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最南端的辽东半岛与山东省隔海相望,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鸭绿江为界河。从地势上看,辽宁是向海的,呈簸箕状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这包含了两大特点:一是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呈现着从陆地向海洋的缓降,且于南坡的渤海沿岸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滨海平原,俗称“辽西走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关内关外的主要通道。二是全省的山脉丘陵均分列于东西两侧,由两侧向中部平原缓慢倾斜。辽东和辽西为平均海拔500~8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地区为平坦而丰肥的辽河平原,平均海拔200米。

(1)自然与人文基础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地理环境优越,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现代交通和通信设施十分齐全,铁路、高速公路营运里程和电话装机量居国内前列。从地貌上看,辽宁拥有以下四种景观环境:

一是花岗岩地貌景观。辽宁的山,如医巫闾山、千山、凤凰山等,绝大部分为花岗岩组成。花岗岩是地表最常见的酸性侵入体,其质地坚硬,岩性较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多构成山地的核心,在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常形成挺拔险峻、峭壁耸立的雄奇景观。表层岩石球状风化显著,以至于形成各种造型逼真的怪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是滨海地貌景观。辽宁濒临两海—黄海和渤海,海岸线曲折漫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全长2878.5公里(包括岛屿岸线),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2%,岸边的各类海蚀地貌发育,石林、石芽、石钟乳等分布广泛。近岸岛、礁犹如一条蜿蜒的玉带,构成了壮丽的海滨景观。

三是溶洞和洞穴地貌景观。这以本溪水洞最为典型。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东35公里的太子河畔,是四五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溶洞,分水、旱两洞。水洞深邃宽阔,一条蜿蜒5800米的地下长河贯穿全洞,洞内水流终年不竭,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7米。目前已经开放2800米。

四是古生物化石景观。其典型是朝阳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位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市,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为古生物化石、含化石地层、地质构造。其中中生代古生物化石丰富多样,在国际上具有独特性、完整性、稀有性,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我们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把辽宁建设成为一个“山水园林城市”不但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辽宁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景观环境生态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景观生态系统分析

景观环境生态规划的目的是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美丽的景观环境,其手段是合理规划景观环境空间结构,使廊道、板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分布及结构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保持畅通,使景观环境符合生态原理,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合于人类居住。因此,辽宁的景观环境生态规划,必须考虑在每一个层面中,都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前瞻性和整体性。根据辽宁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众多的文化古迹,做好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工作,合理规划生态绿地空间,塑造辽宁景观环境建设的特色。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很容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而引起社会、环境负效应,属脆弱区。依据资源特征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又可分为生态文化敏感区、资源生态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这些敏感区的界限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如生态敏感区一旦遭受严重破坏往往转化成天然灾害敏感区。针对辽宁而言,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水系、湖泊、滨水地区、山丘土丘等稀有植物群落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文化敏感区主要指一宫三陵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资源生产敏感区主要指水源地、新鲜空气补给地、土壤维护和野生动物繁殖区,天然灾害敏感区主要指河堤等洪患区以及严重污染区。随着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新一轮辽宁总体规划的进行与实施,辽宁的景观环境生态规划将得到充分的重视,对这些敏感区的维育、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敏感区必将变成天然景观环境区,文化敏感区也将得到应有的保护。

(3)特色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

绿色空间体系是提高环境建设生态功能的最基本基础,也是环境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辽宁的绿色空间体系包括沿街、沿湖、沿江、沿路等绿色廊道建设及山丘、坡地等绿色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城乡范围内的生态基质。辽宁有着优越的条件,城乡地域内有着大面积的密林、岗丘、江滩、湖堤等。更有许多密林荒山、荒沟、荒滩,这些地区都要营林绿化。对于农业区更要建立农田林网、水系林网和道路林网,形成层次、规模不同的绿色体系,达到净化空气、增加景观丰度的目的。

二是城与城之间的绿色环境带。为避免城际与城际间的地域对环境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应在城与城之间建立较宽的绿色环带,形成绿色的生态环境,使这些地区成为辽宁的绿肺。

三是构建绿色廊道体系。在主城区内,一是加强各干道两旁的绿化建设,丰富街道景观。二是扩大市区广场面积,改变市容市貌。三是建设以水系为主的绿色廊道,使之成为生态健康地域。

四是构建以文物古迹为中心的绿色体系。对省文化名胜进行生态绿化,这样不仅使这些古迹的景观更加庄严、秀美,而且可以使古建筑与周围现代建筑群分开,实现由历史景观向现代景观的过渡。

景观特色的塑造,是指一定地域内相同类型的景观特色,有着不同类型景观地域特色的构成方式。我们可依据本地区的景观特色结构,依据地域性同类地段景观特色结构,对滨水地段景观特色进行营造。

辽宁的特色景观要素有水、桥、现代建筑、山塔、古建筑等,这些要素有些是共有的,有些是特有的,即便是共有的,由于历史、文化的地域的差异,它们亦可表达其景观环境特色。结合辽宁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辽宁的景观形态塑造在注意水体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同时,可以轴线穿联的方式建设一体化的地域滨水带,同时还应以生态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为背景。绿化框架以沿海为主轴,以各地的水系为横轴,以河、湖多元化的滨水区为主题,通过绿化走廊相联结的网络状滨水空间框架体系,建设富有滨水特色的生态环境,划定滨水环境的职能分区,在相对集中的滨水区创造有活力的、多元化的职能需求的滨水空间,同时,保护和挖掘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地域特有的历史文脉和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