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生态研究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生态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9.20 满族“高台院落”9.3.2 家族等级的文化特点满族传统民居正屋居中,厢房对称纵向排列在东西两旁,而且正屋建在整个院落的中轴线的高台之上,多为长辈和德高望重的人居住,“厢房”多为子辈居住,对于“正屋”而言自然归于从属地位,这与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传统的满族民居强调两厢绝对的对称与统一,以显示父对子的公平与兄弟之间的平等。

辽宁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建设生态研究

9.3.1 院落设计的特点

满族人是以渔猎为生的山地民族,长白山、兴安岭曾是他们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这种久居山地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便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他们以“近水为吉,近山为家”,居所位于山地间,在山上的平整地带建房居住。若无合适的地形,便自己在山顶(坡)上筑台,再在台上建楼或房。“背山面水”作为他们理想的宅地选择条件。将院落建造在山上,面向河流或水面,院落地坪随山势由前向后形成的天然屏障。至今在满族聚居区还有人特意把住所建在半山腰上。当他们前往平原之后,权贵们的宅院还要特地把第二进或第三进院落的地坪以人工填土夯造的方法抬高,形成特色极为鲜明的满族“高台院落”,而不同高差的两进院落之间由一片挡土墙进行分离,并设有门房和单跑室。当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时,不论在建州老营,赫图阿拉城、萨尔浒山城或是在辽阳东京城,都是把生活区的“宫室”建在地上或者是山坡上。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在高处也便于望敌情以保自身的安全。由于一个弱小民族在其崛起过程中一直处于连绵不断的攻占之中,时时受到威胁,促使他们必须时刻警惕来犯之敌。因此居室不但建在高台上,而且早有楼阁建筑。在赫图阿拉城中,民居中没有楼阁建筑,但是结实厚重的高层城墙,在防御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是在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后金所处的形势仍然十分险恶,沈阳地处平原,但是他们仍用人工堆砌高台,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房屋,这种做法不仅是独具匠心的创造,也是符合满族的先人女真人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传统生活习惯的一种延续,更是他们赖以取得生存安全的有效办法,到后来也成为他们对崇高地位的一种标榜。从保留下来的《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各个亲王、贝勒的王府,甚至是当年皇太极为自己建造的沈阳故宫中路后宫部分,都是这种高台院落的模式,将居室建在高台之上,形成一种纵轴竖向由低到高的空间序列。甚至至今,东北有些满族民居建筑依然采取这种方法,只是高台没有原来的高,有台阶通往屋门,有的人家会将房屋下面充分利用,来养家禽或者储存杂物。这样的建筑在现在不需要有防御的功能,但是却可以防止雨天洪涝的雨水进入房子或者防潮、通风(见图9.20)。

图9.20 满族“高台院落”

9.3.2 家族等级的文化特点

满族传统民居正屋居中,厢房对称纵向排列在东西两旁,而且正屋建在整个院落的中轴线的高台之上,多为长辈和德高望重的人居住,“厢房”多为子辈居住,对于“正屋”而言自然归于从属地位,这与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满族以万字炕为中心,有些家庭长辈和晚辈同住一屋,但是会区分不同的级别,长辈或者重要的客人就寝朝南的炕,因为这面炕朝阳温暖,年轻的住在北面的炕上,中间放下帷幔作为隔挡。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明显显示了长与子之间的尊卑。有些人家父母长辈居住正屋,子女住厢房。为了显示父与子之间的尊卑,正屋与下屋往往在建筑规模、屋顶样式、室内装饰和陈设上亦有薄厚之分。上屋的建筑面积大,基座高低、台阶的多少都在一院之中居首。传统民居是伦理精神的物化,“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利用村落民宅的建筑样式和隔绝来表达人们的宗族观念与家庭制度的方式。满族人都很尊老懂礼貌,在路上遇到长辈都要下马行鞠躬礼,就是同辈见面也要握手或者行礼,满族新媳妇更是有这样的礼数,对公公婆婆要恭敬,每天早上要第一个起来,为长辈准备好洗脸水和烟袋,满族人以西为大,不可将屁股对着长辈和西面的炕和祖宗板。有客人来了,公婆陪客人在炕上吃饭,媳妇则立在旁边侍候。

在日常生活中,左右对称的下屋—“讲分合”之家文化。传统的满族民居强调两厢绝对的对称与统一,以显示父对子的公平与兄弟之间的平等。在建筑规模、风格、装饰和陈设上都要求保持一致,以避免兄弟之间因居室的差别而引起纠纷,伤害和睦。建筑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客体化的人生,中国传统的分家规矩,在民居中就这样被充分地展示出来。满族人自古崇尚“四世同堂”或“多世同堂”,这种家族的核心是以长辈父母为中心的中国式家庭,“虚家庭,实人际”,其实真正的这样的家族关系就是这个家庭中的人际关系。(www.xing528.com)

9.3.3 “以西为贵”的祭祖文化

满族人盖房子要先盖西厢房后盖东厢房,落成正房也以西为贵,称为上屋。上屋要辈分最尊者居住。正房要砌北、西、南三面炕,称为万字炕。西炕便成了这个家中最不可侵犯的地方。满族人以西为大的习俗与佛教无关,真正的原因与其先民居住条件的演化有关。满族先民从巢居到穴居演变到地面居室,都是将房屋建在山的阳面,这样,背面的山可以挡住寒冷刺骨的西北风,而东北风是挡不住的。因此东北墙特别的冷,而西屋却是最暖和的。满族人素来敬老,最温暖的西屋自然让给家中辈分最高的长辈来住。而供奉祖宗和神灵的“窝撒库”—祖宗板,当然也要摆放到全家最神圣的西炕了,每逢盛大节日或者祖先祭日,人们就会摆好供品,在地上跪拜,也有的人家会请萨满来跳,祈求祖先能够保佑这家人户更加兴旺发达。尊西实际是敬老,这也是满族一直流传下来的风俗(见图9.21)。

图9.21 “窝撒库”—祖宗板

满族一直生活在地域辽阔、气候寒冷、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的白山黑水的北方,生活比较原始,由于早期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落后,满族先民长期处于原始的生活方式之中。面对严峻的生活环境,面对饥饿、寒冷、天灾、人祸,人们深感知识和经验无能为力时,便疑心会有一种支配人类命运的力量存在。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就被人格化成为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的神灵,萨满教的自然神崇拜就这样产生了。萨满,是通古斯语,原意是激动不安或疯狂的人,后来演化为巫师。萨满教就是在满族社会漫长的进化与发展进程中长期创造、积累起来的生存文化。萨满教的产生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东北地区恶劣的气候影响下形成的,其中的自然神崇拜最能体现这一点。这种宗教活动必然会带来建筑的机构和使用的不同,满族民居也体现了宗教信仰的一些特点。索罗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标志物,它是满族人民家祭祭天还愿时的重要“圣物”。一般满族人在庭院的东南隅,竖立一根长丈余的木杆,上面放置一个锡斗,里面放些猪肉或者是内脏来喂乌鸦,每逢年节或宗族聚会,要宰猪以祭之,这是神杆最普遍的形式。神杆并不仅存在于现在满族之中,早在《后汉书》中,就已记载过三韩诸国“祖宗板—窝撒库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的仪式;金代女真人也有这种习俗“其制剖木为盘,如舟状……为架高五六尺,置盘其上,荐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不过,这种祭祀习俗确实在满族中存在得最普遍,无论是清代沈阳、北京的皇宫和堂子,还是东北寻常的百姓之家,院中竖立的索罗杆是不可或缺的,它简直成了满族萨满文化的特征,甚至是满族人家的标志(见图9.22)。

图9.22 索罗杆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