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断裂特征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的混乱、传统文化难以为继的现实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要求对文化保护与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客观上形成了生存环境与文化研究的“推动力”。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环境的建设承载了许多“期待”,包括富强的梦想、繁荣的渴望、崛起的自豪等,当然也包括对巨额利润和短期行政业绩的追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科学的发展观念要求人们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偏离刚刚富裕起来后应有的理性与判断标准。显然,中国社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文化失范的剧烈社会运动。无论是环境空间、建筑形态,还是指导环境建设的规划思想,都可归结为不同的文化层面。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多元的文化观念掩盖了原有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在多维度的文化观念引导下,显得无所适从。
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在西方一些国家发生后,并展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和前景,它开辟的世界市场和世界性交往形成一种现代化的洪流,把中国的发展卷进了这一发展进程之中。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技术理性主义下的文化模式介入和后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中国的环境建设领域中,逐步暴露出内在的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的张力和冲突。现代技术不再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取舍的中性的工具,全球化的时空也不再是社会成员所能切实感受到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中国环境空间的机械生产和大规模复制,实际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私人生活均受着技术理性与全球化等无形的力量的控制。面对按照技术原则组织起的庞大的、自律运转的机器,个人渺小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油然而生。
20世纪初,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思想家在目睹现代性的巨大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世界的繁荣的同时,敏锐地感受到文化的普遍异化的问题,开始了对现代文化精神的反思。在这方面,胡塞尔开辟了一套从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的文化批判理论,其思想的基点是:第一,现代性的危机代表着人自身的危机,代表着深刻的文化危机。其关键点在于,现代性的过分发展和膨胀,导致了实证主义思潮对人的统治,从而导致现实的生活世界被遗忘。第二,前科学的、前逻辑的生活世界是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它代表着现实的生活形式。
在工业化作用下的中国,受到现代技术理性和抽象化的全球空间网络的左右,地域空间维度中的现实社会生活被漠视,造成了文化的异化与危机。现实生活世界与抽象的全球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与客观世界保持着统一性,这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的,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而抽象的全球世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概念化和片面化,结果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排斥出去。正是现实生活世界与抽象的全球世界的分裂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危机。中国的现代化的转型期所经历的文化危机,使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从文化和精神上回归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核心的批判性重建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www.xing528.com)
7.2.2 从边沿到中心—社会文化的回归
文化表现为一套完整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它们对人们的动机、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了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当代中国文化在经历文化剧烈社会运动的同时,对文化的关注也经历了一个升值与落差交织并存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随着现代规划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热点领域。并围绕经济、生态等问题的深入展开,文化逐渐走上社会的历史舞台。对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产业的兴起,使当前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消费持续旺盛,环境建设与环境文化的沟通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由边沿到中心的转变。
另一方面,文化繁荣发展的背后,暴露出文化评判标准与价值取向迷失的问题。文化观念照搬西方话语体系,建筑市场上“建筑文化垃圾”泛滥以及建设过程中文化取向的低俗化、庸俗化倾向明显。正如两院院士何祚麻所言“一种追求新、怪、奇的建筑风气……已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环境建设实践中的文化判断标准因曾有的权威性缺席而严重偏离了文化建设乃至地方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质的规定性,而迫于经济发展的被动的文化融合,更加剧了这种偏离。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巨变,极大地冲击着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存语境,但另一方面,也为文化的更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思路。必须认识到规划设计与建设是一种历史文化行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人类社会文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维度中,衡量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关于国家大剧院的讨论中,何祚麻、吴良镛、周干峙等人就指出:“这不是学派之争,而是科学的设计和不科学的设计之争,是建筑需要讲求功能合理、经济节约还是脱离中国实际、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之争。”学界领袖对重视文化的呼吁,其历史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必将成为中国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启示人们重新审视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