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研究

辽宁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就是打破北京传统地域生活的空间形态,形成了现代价值观念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压倒性冲击。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论是现代价值观与地域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其评判标准立足于所在城市文脉的地域文化传统。

辽宁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研究

4.1.1 地域文化现状分析

我们在体验现代生活的今天,所见到的景观环境空间形态、生活氛围与文化观念,无不是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体。人类生存空间的形态变化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自然呈现,其形态也必然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与地域生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地域文化演进的动力主要来自地域自身的历史积累,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在较少受外来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固守着本地域的传统,呈叙事性的线性发展。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反映了各自的不同特点,形成了情感上的心理过程,即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独特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但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和地域文化,也使人们与居住环境之间产生了一体化的心理过程,这就是传统环境空间具有的文化精神的本质所在。

今天,人们的生存方式虽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延续,但是,生活模式与环境形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脱离了叙事性的线性发展轨道,形成了现代化的断裂特征。其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断裂的程度,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空间变迁的速度、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第二是断裂的范围,全球化下的每一个生活空间都同其他地域发生联系,社会变迁浪潮席卷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第三是现代化程度,受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社会中某些形式与形态的形成,同已往的社会秩序保持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连续性,影响着原有的地域社会实践和行为模式。居住地的生活环境承载着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因其所赖以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空间与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了不连续的特征。一方面使传统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解体和异化;另一方面也导致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形成了基于现代化条件下的趋同。在于现代化作用力推动下的环境空间的快速发展与剧烈整合,使社会成员在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断裂,归属感的缺失、环境形态的趋同与异化,既反映了现代环境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过程所呈现的社会问题

4.1.2 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活空间和环境空间作为界定地域概念的要素,不同地域的空间是相对独立封闭的。但在科技进步推动和影响下,打破了以往不同地域彼此间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体系,人类开始共享同一个全球村下的生存资源。使原来相对独立、无法复制的地域生存环境具备了被强行改造、修整的可能性,使环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断地被生产和复制,导致和形成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的可复制性,使其在可流动范围内不断被复制与粘贴。这种地域文化大量的、不断的复制,其后果导致了越来越多雷同的环境空间的形成。

在不断强化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的社会里,社会成员逐渐习惯了概念化而不是自然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使得具有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逐渐丧失了被感知和体会的意义,也使社会成员生存环境间的心理一体化过程被割断。作为信息化或者说全球化的过程和必然结果,景观环境空间设计的重构重组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与现代性优势,深刻影响着地域文化观念和景观环境建设思想的发展,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环境空间特性与特征,越来越多地受到外来强势资本的介入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因素的支配,地域文化中的特质在景观环境空间改造中的影响不断衰败,最终被遮蔽和抛弃。(www.xing528.com)

4.1.3 地域文化与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从表面上看,地域风貌特色的缺失,是短时间内加速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进一步分析,其本质原因是原有的生活模式以及所依托的文化关系逐步被解构与重构所形成的,文化观念的错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模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景观环境建设的形态,大规模的景观环境空间的建设,加剧了这种可能的产生与蔓延。也就是说,景观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不再满足于这一环境空间自身的需要,更多的是希望建设出的环境空间,能够像许许多多通过标准化生产、能够被用于交换的产品或服务一样,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求,并且能够不断地被生产、复制到不同的地方。自然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环境空间正在逐步消逝,是当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大量毫无特色的景观环境在资本、权力或者说低俗审美观的驱使下,被大量复制于不同的地域。因此,我们再不能简单地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来建设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环境空间形态,必须回到传统文化支撑下的历史“本源”中思考,否则,地域环境空间的营造将使一系列关于地域性文化保护和特色创新的措施与规范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将变得毫无实效(见图4.1)。

图4.1 环境建设的地域文化的层次分析

当前,中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一方面要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一起,参与到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中;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完善,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景观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纠集模式的客观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当前我国景观环境建设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设计观念。诸多关于景观设计环境规划的论争以及地域文化创新的探讨,当然地或无意识地联系到我们地域生活的各种空间设计形态。如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就是打破北京传统地域生活的空间形态,形成了现代价值观念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压倒性冲击。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论是现代价值观与地域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其评判标准立足于所在城市文脉的地域文化传统。国家大剧院引起的广泛争议,实质是文化观念混淆引起的发展观及评判标准的错位和缺位,同样在北京,由于奥运会及其场馆的现代属性,对于“鸟巢”与“水立方”的讨论集中在形态与投资费用及技术问题的探讨,并未出现文化观念方面的异议。我们并不排斥发展,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性的断裂特征,使全球化与地域化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既然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地域化的发展又是必然之路,将社会生活还原于地域性的现实环境场景中,再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价值,应是环境设计与建设具有归属感和富于地域特色景观空间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景观环境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清晰地明确景观环境的地域性坐标,避免观念的迷失和形态的异化与趋同。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运动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在现代观念的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纠集,认清现代社会的环境设计特征,明晰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对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