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文化思想的演进与文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研究
文化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景观”学派与中西部的“地域”学派各树一帜。希拉丘兹大学的梅尼博采两者之长,研究文化景观的地域问题。梅尼的《美国的塑造》一书是一部颇具影响的巨著。该书描述了美国文化从其核心地域,即由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和圣路易斯四点向全国范围扩散的过程。梅尼强调“地域”并不是个天然给定的空间领域,而是人为创造的结果。作为一种概念,地域是用来进行地理学思考的工具和手段,因而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文化地理学既不是研究自然地域,也不是像克拉克·威斯勒那样研究既定的地域,而是研究文化及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梅尼认为,文化空间系统是由“结”(node)与“线”(line)两大因素组成,在结构上呈现为“核心区”与“扩散区”。所谓核心区,指文化的生长区位。在这里,人、文化与地理区位相结合,形成稳定的、成熟的文化景观。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向邻近地区传播,形成各种类型的扩散区。在扩散区内,文化景观不像核心区那样纯粹和密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混合型。梅尼用这一方法研究文化区的形成,阐述独特的文化群体自核心向周围扩展,形成景观区的过程。如果说伯克利“景观”学派研究的多是文化景观取代自然景观的过程,那么梅尼所研究的是一种文化景观取代另一种文化景观的过程,文化区的扩展包含着“扩展—收缩—再扩展”这一波浪式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文化区则呈现三重结构:核心区、控制区和影响区。
2.1.2 文化产业与创新社会运动(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文化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外学者及政府的关注。彼得·霍尔在1998年发表的《文明中的城市》中将竞争力、创新力与文化创造力结合起来,论述西方在文化轨迹下的发展历程。其核心主题指出文化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其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日益占据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西方的新经济时代正日益朝向文化产业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占据经济发展方向的主体。新一轮的城市创新表现为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旧城中心区新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经济的复活带给社会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西方学者认识到这一发展方向也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如文化产业的消极创新往往伴随着城市文化和空间形态的趋同,以至于城市失去了特色、识别以及归属感。这一现象引发了西方研究的焦点,即新经济空间的出现,如阿伦·斯科特对城市文化经济的研究、理查·弗罗里达对创新阶级的研究、安迪·普拉特对英国新媒体工业的研究等等。特别是威尔·赫顿对于西方新文化经济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描绘了设计、广告创意等以创造性和文化性为基础的新经济活动正在为伦敦、温哥华、西雅图等城市带来新鲜血液和生机。
从本质上看,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对文化生态系统的补充与完善,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生态系统的“残缺”与失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理,在当前景观学科视野下的我国社会发展建设中,亦存在文化失衡的问题,即表现为景观环境建设中传统风貌特色的缺失及空间形态的趋同。这也为景观设计学科研究范畴中的景观与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