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物预制构件的检验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第9章的规定。预制构件的资料应与产品生产同步形成、收集和整理,归档资料宜包括以下内容:
1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合同;
2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纸、设计文件、设计洽商、变更或交底文件;
3 生产方案和质量计划等文件;
4 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复试复验记录和试验报告;
5 混凝土试配资料;
6 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7 混凝土开盘鉴定;
8 混凝土强度报告;
9 钢筋检验资料、钢筋接头的试验报告;
10 模具检验资料;
11 预应力施工记录;
12 混凝土浇筑记录;
13 混凝土养护记录;
14 构件检验记录;
15 构件性能检测报告;
16 构件出厂合格证;
17 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资料;
18 其他与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和质量有关的重要文件资料。
20.0.2 预制构件交付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出厂合格证;
2 混凝土强度检验报告;
3 钢筋套筒等其他构件钢筋连接类型的工艺检验报告;
4 合同要求的其他质量证明文件。
20.0.3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连接形式和预埋件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 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做型式检验,检测项目应包含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球化率、硬度、套筒外形尺寸及外观等项目;
2 钢板连接件应检测其强度和镀锌厚度;(www.xing528.com)
3 预埋套筒应检测剪切力;
4 高强螺栓应检测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5 应严格按照密封胶的产品标准对密封胶进行检测。
20.0.4 预留钢筋位置偏差应符合施工吊装要求。
转换层预留钢筋施工时应采用定位钢板对预留套筒钢筋进行定位加固,或采用焊接钢筋网片固定,在板面混凝土浇筑前复查伸出钢筋位置是否存在偏差,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应派人核查校正预留钢筋位置。
偏移在5 mm之内的预留钢筋可不做调整,偏移5~10 mm的预留钢筋做微调,偏移1~2 cm预留钢筋可按照16G101图集中关于剪力墙变截面处竖向钢筋构造进行处理(可将偏位钢筋按照水平纠正距离:定位钢筋预埋深度<1∶6进行纠正)。
20.0.5 竖向预制构件接缝应均匀。
应对板面混凝土标高进行严格的控制。墙体构件吊装前应测量墙板位置标高,并在侧边标明高度误差数值,用钢板垫片找平。墙体吊装后调整墙体至水平,固定及调整连接件,使结构缝隙均匀顺直。
局部接缝宽度太窄,密封胶注入困难,也无法保证密封胶的注入深度和粘接面粘结情况,需要切割构件侧面,使接缝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20.0.6 预制墙体与叠合板交接处不应漏浆。
预制墙体中较小部位的缝隙可采用高强砂浆进行封缝,或可在底部采用发泡剂进行封堵;预制墙体中的较大的结构缝隙采用模板木方进行封堵。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漏浆等情况时应及时加强封堵,且在混凝土初凝前应及时清理墙面漏浆。
挂板与阳台板底部连接部位压槽及结构间隙应采用高强抗裂砂浆封堵(内掺环氧树脂)。
挂板与阳台板顶部连接采用柔性连接时,压槽部位及内侧缝隙应采用高强抗裂砂浆进行封堵,中间部位采用发泡剂封堵,最外侧深度1.5~2 cm采用耐候密封胶进行封堵。
挂板与挂板连接部位竖向缝隙采用高强抗裂砂浆进行封堵,外侧刷水泥渗透结晶性防水涂料。
20.0.7 灌浆工艺操作应保留影像资料,灌浆工人应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
按照标准图集(16G906)要求,每个预制构件的临时支撑不宜少于两道,上部斜支撑的支撑点距离底部距离不宜小于墙板高度的2/3,且不应小于高度的1/2。
在构件吊装过程中,根据水准点及轴线,利用垫片及斜支撑螺杆校正墙板位置,吊装就位后及时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分离构件与吊具。
灌浆前应检查控制预留连接钢筋长度,确认锚固深度。
灌浆前应处理基面,保证清洁。
灌浆前必须对浆液进行流动度测试,流动度是确保灌浆密实的基本前提,流动度在320~340 mm为宜,灌浆料拌完成后必须在30 min用完。
注浆过程应保持连续匀速,保证连贯性。
采用压浆法从灌浆套筒下注浆口注入,当灌浆料浆体从构件其他灌浆孔、出浆孔流出后应及时封堵。当浆体以整股状(圆柱状)从出浆口流出时,可进行出浆封堵。
灌浆施工后,应进行巡查,发现漏浆部位应及时进行补浆。对于未硬化浆体,可从注浆口采用机械注浆机进行补浆,同时,需将已封堵橡胶塞全部取下,重新按注浆封堵流程操作。
对于漏浆后无法补浆的墙板应拆除。
在灌浆料强度达到35 MPa前,禁止扰动临时固定装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