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留学教育形象研究:国际学生视角中心

北京留学教育形象研究:国际学生视角中心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许多学术领域,“中心—边缘”理论用来分析国际环境下的不平等现实和社会关系。当下国际教育体系存在着“中心”与“边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心—边缘”的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在国际学生交换网络中,“中心—边缘”不平等关系明显,并且相对稳定,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位居边缘,而新兴国家正为从边缘迈向中心而竭尽所能。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单元,不同国家在这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许多学术领域,“中心—边缘”理论(Center and Periphery Theory)用来分析国际环境下的不平等现实和社会关系。

当下国际教育体系存在着“中心”与“边缘”。“中心”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国际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学术系统“金字塔”的顶端。它们是研究型大学并享有盛誉,拥有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实验室装备精良,研究经费丰厚,以培养学术领袖为办学愿景与理念,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中心,交流用语是英语、法语等世界通用语言。它们引领学术方向,开展前沿知识研究,生产与传播知识与文化。处于“中心”的大学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位于中心国家——即那些人均收入高、技术水平高、学术传统深厚的国家,那些使用某种主要的世界性语言的国家。

处于“边缘”区域的高等教育机构位于“金字塔”的底部,它们办学简陋,办学经费紧张,高水平师资匮乏。“边缘”的大学移植或照搬“中心”大学的发展模式,很少产出原创性成果,主要通过培养学生,以及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重复中心大学已有的研究开展办学活动,还未有达到追求一流学术水平的起点。当然,处于“边缘”的大学往往但并不总是位于边缘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处于世界知识体系的边缘与半边缘,他们对“中心”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方法、知识话语、研究领域、知识体系有着高度的认同依附性。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学生可以凭借在核心国家的核心机构的学位和经历,确立自己在全球知识体系中的流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发达国家的核心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影响国际学生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心—边缘”的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由于制度与资源上的原因,这种体系结构所形成的落差将会长期成为影响学生国际流动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为拥有吸引学生的资源与知识,学生接收国成为学生聚集和人才积聚的高地,学生的国际流动给“中心”国家带来了不断增长的经济利益与人才优势,这种“马太效应”又不断强化这种等级关系。在国际学生交换网络中,“中心—边缘”不平等关系明显,并且相对稳定,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位居边缘,而新兴国家正为从边缘迈向中心而竭尽所能。

世界体系理论的“中心—边缘”从宏观结构上揭示了国际学生流动的方向以及学生的主要接受国与输出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体现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观点。一些学者强调结构与关系的相对稳定性甚至超稳定性,忽视了这种结构关系中自下而上、自边缘而中心、自地方而全球所蕴含的解构力量,如市场力量与边缘国家的力量。他们有意或无意轻视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全球合作发展中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忽视了边缘国家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缺乏对现有的全球体系的解构因素与力量的重视与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