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分析可见,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成果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主题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已有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为未来研究留下一定空白。
(1)研究层面:重宏观与整体研究,中观层面与细分研究较薄弱
长期以来,很多文献是基于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宏观层面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及杭州、广州、南宁、西安等中国城市的少量个案研究。北京城市这一中观层面的形象研究成果不多,且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西方游记或传教士日志等历史资料的梳理与呈现。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下北京形象的研究有待展开,而且从建构的视角如何形塑与优化北京形象方面的研究乏善可陈,成果单薄。
同时,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来京的国际学生数量众多,国别不同,年龄不同,所攻读的专业与学科不同,不同亚群体的国际学生是否会影响其对北京形象与留学教育形象的感知,影响的程度如何,也有待深入探讨。因此,如何细化国际学生这一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不同亚群体国际学生对北京形象的具体感知和基本评价是什么,是否具有差异性,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研究方法:重经验性与思辨性研究,实证性研究较薄弱(www.xing528.com)
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许多相关研究文献主要以经验研究方法和思辨性研究为主,以及少量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人为解读空间较大,总体上缺失科学的研究范式、理论框架、严谨的研究方法,这种学理困境影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质量与认同度。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已开始逐渐运用定量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异域的中国整体形象和中国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文献具有一定的学术与政策价值,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基础。因此,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剖析异域的中国形象和北京形象,对北京留学城市形象的感知和塑造进行深入研究,使北京城市形象的研究更加丰满,城市形象的建设更有针对性,应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3)研究视角:缺失教育学科视角的话语分析空间
在研究视角方面,绝大多数国内外文献关于中国形象、中国城市形象、北京形象的相关研究多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视角展开,更多地涉及异域的中国与个案城市的政治形象、文化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等研究成果,而目前相关文献研究甚少涉及中国宏观、中国中观城市的教育形象。因此,相关中国教育形象的宏观研究、中国城市留学形象的个案研究是未来亟待开展研究的一个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拟从北京城市这一中观维度入手,从国际学生主体的视角,运用目的地理论、认知心理学、国际化理论、“中心—边缘”理论等理论框架,运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多维度探讨当下全球化场域中国际学生对北京留学形象的基本认知与整体谱系,提出完善北京城市教育形象、提高北京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