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异域的北京形象”这一主题,国内外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异域的北京留学教育形象”研究尚待系统开展。
在国外研究方面,异域的北京形象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人士来京游历的日记、书信、游记等纪实作品,二是外国学者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对北京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城市建设、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元代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马可·波罗游记》、明末清初利码窦(Matteo Ricci)的《中国札记》、何德兰(Headland)的《中国的宫廷生活》、庄士敦(Johnston)的《紫禁城的黄昏》、樊国梁(Favier)的《北京:历史和记述》、甘博(Gamble)的《北京社会调查》、燕瑞博(Swallow)的《北京生活侧影》均从不同视角记录并分析了西方人早期观察北京的社会生活与城市形象。近现代以来,萧伯纳(Bernard Shaw)、罗素(Russell)、杜威(Dewey)、司徒雷登(Leighton Stuart)、斯诺(Snow)等一些西方知名人士在他们作品中描述分析了北京城市形象。(www.xing528.com)
在国内研究方面,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北京城市开始被更多的国内媒体与学者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与学科领域分析异域的北京城市形象。邹蔚菲(2010)从旅游地理学视角,实证研究了英国旅游者和居民对北京这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张颖(2014)对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0—2012年间关于北京的报道进行了论题与领域归类、内容与倾向性分析,研究了对北京形象的表达;曲茹、邵云(2015)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具体印象和整体感知,探析了北京城市形象中文化符号的认知状况。在异域的北京留学教育形象这一领域,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进行系统化深入的专题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亟待加强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