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学生视域下北京留学教育形象研究成果

国际学生视域下北京留学教育形象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异域的中国形象”这一主题,国内外已进行了长期探讨并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国内研究方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宗岱、范存忠、陈铨、戈宝权等知名学者以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及对西方的影响为主题,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传播与影响。另外,一些学者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研究异域中国形象的学者主要以汉学家为主。

国际学生视域下北京留学教育形象研究成果

围绕“异域的中国形象”这一主题,国内外已进行了长期探讨并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在国内研究方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宗岱、范存忠、陈铨、戈宝权等知名学者以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及对西方的影响为主题,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拓展了学者的研究视野,许多学者开始选择西方主流媒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词频统计、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分析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徐小鸽(1994)、李希光(1996,2009)、于家娣(1998)、刘鉴强(2001)、周庆安(2001)、陈寒溪(2001)、翟峥(2002)、何英(2005)等学者分别对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中关于中国形象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张咏华、殷玉倩(2006)、相德宝(2006)、贾文键(2006,2007)分别对英国《卫报》《泰晤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关于中国的报道进行形象研究。另外,一些学者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研究。周宏刚(2013)、吴德识(2014)分别对印度、越南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www.xing528.com)

在国外研究方面,研究异域中国形象的学者主要以汉学家为主。费正清(1976)分析了中美关系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应对政策;史景迁(1990)介绍了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关于中国的想象与认知;艾田蒲(2000)以长时段方法考察了罗马帝国法国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与形象对欧洲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