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特点或社会和情感行为往往胜过教师的教学行为”(effective teaching emphasize the teacher’s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or social or emotional behaviors,more than pedagogical practices.Stronge,2007:22)。也就是说,真正好的教学不是停留在教学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塑造上(帕尔默,2005)。教育的本质乃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共同体(如课堂、学校、校外等各种教育契机)中,通过个体存在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等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学业成长。
受以上教育观的影响,研究者在关注教师作为掌握专门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时,更多关注了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关注教师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他们知识建构的关系,关注教师如何看待自己,关注教师如何从一个社会个体成为一个职业团体中的教师。(www.xing528.com)
在教师从一名社会个体成为职业团体中的教师的过程中,教师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构成其对人和对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但这种认识基础需要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下经过不断审视才能获得升华,才能促使教师去思考自身的存在和职业发展等更深刻的问题(陆晓红,2010)。否则,教师的经验也只能囿于技术层面的总结。换言之,教师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必将促进或妨碍隐含着教师个人价值观和教学观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职业发展应围绕教师自身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有获得了自我发展才有更大驱动力去追寻知识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所以,探究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必须从教师本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来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