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及历史

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及历史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嘉峪关又有封堵河西走廊的南北向长城,将整个河西走廊控制在长城以内。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充分贯彻和实践了“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关堡与长城墙体距离不等,有的依托墙体而建,有的则远离长城墙体。据2007年长城调查结果,金塔境内现存长城墙体1段,全长1620.80米;壕堑6段,全长14165.80米;沿线有关堡1座,烽火台13座。

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及历史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北部边防的防御能力问题。如何加强对蒙古贵族的防卫能力,再次成为君臣关注的焦点。侵略哈密的兵部右侍郎张海提出“或当增筑墩墙,或当修理壕堑”的提议,后被采纳。此后,明王朝从国库中拨银,开始修筑甘肃镇的边墙。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集中修筑,甘肃镇的边墙基本告成。据《明会典》载:到万历前期,甘肃镇“现存城垣堡寨四百九十五座,关隘一百四处”(《大明会典》卷130《镇戍》)。

甘肃镇长城就是为了保卫河西走廊而修建的,大部分是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山前地带修建,有一小部分是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在西宁卫的北侧和西侧。其主线东端起自黄河岸边的兰州市城关区盐场堡,由东南向西北,经安宁、皋兰、西固、永登、天祝古浪、凉州、民勤、永昌、山丹、甘州、临泽、高台、金塔、肃州,抵嘉峪关。在嘉峪关又有封堵河西走廊的南北向长城,将整个河西走廊控制在长城以内。

金塔境内明长城的具体线路从金塔镇塔院村东南12千米处金塔夹山南麓的杨家井烽火台起,由西南向东北穿过金塔——石泉子公路,止与高台交界处的红口子一号烽火台。这段长城完工于隆庆六年(1572年)。金塔境内明长城修建充分贯彻和实践了“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从材质上,以黄土夯筑为主,个别墙体、烽火台和敌台还夹杂有沙石、红柳、芦苇等材料。从形制上,明长城墙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人工夯筑墙体,为主要类型;一类是壕堑,系平地或在山腰挖掘而成,既有与墙体共同设防,也有单独为防;一类是不便筑墙的山地或河流沿岸,充分利用自然险阻,辅以关堡和烽火台进行防御。关堡与长城墙体距离不等,有的依托墙体而建,有的则远离长城墙体。依据与长城墙体的位置关系,敌台可分为两种:依墙而建和骑墙而建。烽火台在长城墙体内外均有分布,大多坐落在高、险之处,或联合其他长城设施,或独立连成线,充分体现出防御功能。每隔5000米左右设一烽火台。(www.xing528.com)

明代称长城为“边墙”,是由城墙、关、城堡、墙台、烟墩和驿传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墙体一般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墙基宽4米,高5米,大墙上建烽火台,底边长8~12米,高12米左右。墩的南侧与墙面标齐,北侧凸出。正面无马道,是用绳梯向上攀登。大墙上有巡道,宽一米多。筑长城时,凡经过城池或堡寨,均留城门洞,门外一侧筑瞭望台。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薄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或叫女儿墙,主要作用是保护守城将士的人身安全,防止守卫和巡逻的将士不慎坠下墙去。卷门暗道用以供守城士卒上下。壕沟是就地掘壕,深度多在4米以上,口宽达10米,两侧培筑土垣。

据2007年长城调查结果,金塔境内现存长城墙体1段,全长1620.80米;壕堑6段,全长14165.80米;沿线有关堡1座,烽火台13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