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分布 陕西油菜有春油菜、白菜型冬油菜、甘蓝型冬油菜。春油菜有芸芥、黄芥和甘蓝型春油菜,定边、靖边、吴旗、志丹县种植较多。渭北是白菜型冬油菜区,关中灌区为冬油菜区,陕南汉江、月河盆地是甘蓝型冬油菜集中产区。1987年油菜种植区划将陕西分为陕北春油菜区、陕北丘陵沟壑零星冬油菜区、渭北冬油菜区、关中甘蓝型冬油菜区、秦岭冬油菜区、汉江月河盆地冬油菜区、巴山冬油菜区7个大区。
(二)油菜生产 1986年陕西省种植油菜225万亩,亩产80公斤。1988年遇旱、风、雹、病、虫等自然灾害和生产资料涨价,油菜面积下降到165万亩,亩产56公斤。
1989年3月11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和积极开发新油源的决定》,提出合同定购油菜籽价格和挂钩化肥标准,扩大秦油2号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等项目,油菜面积恢复到180万亩,亩产111公斤。同年7月28日省政府表彰了渭南、咸阳、安康、商洛四地市和30个县粮油生产单位,每个地市奖励5000~3000元,每个县奖励2500~1000元。渭南、安康、咸阳三个地市和23个县受到国务院表彰。1990年安康行署等15个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
为加快推广秦油2号杂交油菜,省农垦科教中心1984年与省种子公司组建杂交油菜种子联合体,加速繁育杂交种。1991年全国累计推广4239万亩,其中陕西560万亩。
1990年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宝鸡、咸阳、渭南、铜川4地市的14县实施《渭北旱原甘蓝型油菜综合高产技术开发》项目,以品种为突破口,用甘蓝型代替白菜型增加抗病毒性。1994年开发推广甘蓝型油菜83万亩,平均亩产131.1公斤。使甘蓝型油菜扩展到海拔1200米、北纬38°20′地区。
1994年遭受40多天大旱,生产资料涨价28.7%,全省种植油菜224万亩,亩产仅80公斤。1996年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带动了油料生产,1997年种植油菜240万亩,亩产107公斤。此后由于比较效益低、生产资料涨价等影响,1998年油菜面积下降到205万亩。省农业厅提出“扩油”工作思路,引导油菜恢复增长,2001年油菜达到252万亩。当年省农技推广站从四川引进稻茬麦油免耕栽培技术示范成功,扩大油菜育苗移栽,2003年示范推广5万多亩。2004年省农业厅组织汉中、安康两市10县推广稻茬油菜免耕移栽62.3万亩。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2006~2007年油菜面积连续两年减少20多万亩,总产再次下降。2008年全省实施油菜高产创建,南郑县城关镇、梁山镇油菜万亩示范方亩产203.2公斤,首破万亩超200公斤纪录。
2009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在汉江流域建设双低(菜籽中天然毒性物质芥酸、硫苷含量低)油菜生产基地。省农技推广总站结合油菜高产创建,组织汉中、安康两市9个县实施。2010年5月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专家组对汉台区武乡镇毛寨村实地测产,百亩连片亩产267.5公斤,刷新陕西省百亩油菜高产纪录。
2013年全省推广稻、油一体化栽培159.7万亩,平均亩产油菜籽188.3公斤。2014年油菜高产创建21.9万亩,亩产油菜籽208.6公斤。
表5-2-2 陕西省1986~2015年油菜面积产量表 单位:万亩、万吨
续表
(三)油菜品种 1987年普查保存油菜品种资源345份,其中甘蓝型171份,白菜型141份,芥菜型33份。栽培品种有秦油1号、秦油2号、上党油菜、早丰3号等。
陕北春油菜主要是黄芥和芸芥,长期种植形成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特性,除加工芥末外作为当地的主要食用油料。
甘蓝型油菜分布在关中和陕南汉江、月河盆地。1986年12月,秦油2号杂交油菜经农牧渔业部鉴定认为,甘蓝性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及其秦油2号品种,是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性成果。汉中地区种植省农科院特作所选育的82001低芥酸油菜,经3年试验亩产油菜籽165.3公斤。
适宜关中种植的油菜品种有关油3号、74-1、陕油110、秦油1号、秦油2号、82001;陕南有早丰2号、早丰3号;渭北、延安主要是关油3号、74-1、上党油菜。
北方白菜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渭北旱原,各地引进的多个白菜型油菜没有找到病毒抗源材料,省农科院特作所改变选种方向,筛选出适合渭北旱原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甘白、2002、单杂1号、秦油3号等,配套以防冻保苗为主要内容的栽培技术推广。1990年在渭北示范1.7万亩,比白菜型油菜增产40%~60%。1991年种植甘蓝型油菜23.2万亩。(www.xing528.com)
1999年省农技推广总站经过3年试验示范,确定渭北旱原地膜油菜适宜品种为甘杂1号、单杂1号、秦油4号、延油2号。其中延安以南、铜川以北宜种秦油4号、延油2号;渭北宜种甘杂1号、单杂1号等。
2000年汉中市农科所引进双低油菜川油18、宁杂1号、中油杂2号、中双9号,全省推广10万亩。之后又从四川引进蓉油、绵阳系列,从贵州引进油研系列,从湖北引进中双4号、中双5号及华杂、中油杂系列,从江苏引进宁杂3号等。
2004年推广品种分别为:汉中、安康及关中平原为秦优7号、秦优8号、陕油8号、绵油11号、中油2号;渭北为甘杂1号、宝杂油1号、单杂1号、黄杂2号、杂57。因芥酸、硫苷含量高停止推广秦油2号。
2006年8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通过荠蓝1号,在渭北旱原种植。
陕西省油菜生产存在品种多乱杂问题,据南郑县调查,全县有30多个油菜品种在生产中使用。2005年5月省农业厅发出通知,停止使用武油1号、跃进油菜、陕油110、关油3号、早丰1号、74-1、早丰3号、上党油菜等8个过时退化油菜品种。
2007年确定秦优10号、秦优7号为陕南主推品种,搭配中油杂2号。2008年又以德油8号代替中油杂2号。2009年渭北主推甘杂1号、单杂1号;关中、陕南主推秦优7号、秦优8号、秦优10号、中油2号。2012年靖边县引进复种饲用油菜华协11号。
2014年主栽品种:陕南为秦优10号、秦优7号、油研52、中油杂2号,搭配中油6303、华油杂13号、蓉油11号、蓉油12号、秦优33号、南油10号等;关中灌区为秦优7号、秦优10号、秦优8号、陕优9号,搭配驰杂油1号、秦杂油1号、秦优33号;渭北旱原为甘杂1号、单杂1号、宝杂油1号。
(四)栽培技术 1986年油菜生产改粮油混作为单种直播,汉中实施油菜高产综合技术,选用杂交种、育苗移栽、开厢除湿、氮磷配合,防治病虫,推广10万余亩。1988年推广15万亩,平均亩产142.8公斤。由于冬春干旱和冻害,秦油2号严重受冻,扶风县播种7.4万亩,仅保收2.9万亩。
1991年针对渭北旱原扩种甘蓝型油菜易受冻害,试验研究形成《渭北旱原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规程》,核心是防冻保苗。1994年完善为合理布局良种、适期沟播、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冬苫培土、冬前喷多效唑化控。
1997年在渭北旱原示范地膜油菜300亩,增产效果较好。1999年全省种植地膜油菜11.2万亩,平均亩产115公斤,2003年种植地膜油菜40万亩。2004年以后由于成本高、增产不增收,残膜难回收污染环境等原因,再未推广地膜油菜。
1998年全省推广以降低种植密度为核心的油菜稀植增产技术,1999年累计推广35万亩。2003年陕南推广稻茬油菜免耕,2006年形成开沟排湿、应用除草剂、科学施肥、油菜育苗移栽、稻草覆盖、配套选种的稀植技术。
2007~2009年对渭北提出选用良种、增施磷肥、适期晚播、亩定苗1万~1.5万株、培土冬苫、3叶期喷多效唑综合防治病虫、适时收获等栽培技术。陕南推广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亩栽6500~7500株、增施氮钾硼肥,防治菌核病、综合防控病虫。
2009~2013年集成陕南水稻、油菜两料作物生产,推广品种选用、肥料运筹、协调发育、排水晒田等技术一体化。累计推广160万亩,油菜亩产188.3公斤、水稻亩产613.2公斤。
2011年油菜机械化播种试验后,2012年扩大示范,结合推广壮苗增密技术。2013年引进油菜浅耕精播施肥联合播种机,在南郑、勉县推广4300亩。2014年陕南进行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联合攻关,机播868亩,机收2545亩,机脱16.5万亩。2015年机播6059亩,机收7766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