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省农业志:旱地生产成果显著

陕西省农业志:旱地生产成果显著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省无灌溉条件旱地占全省耕地的70%左右,旱地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这48个县一半以上耕地属旱地。首次在高寒冷凉山区推广地膜玉米12万亩,平均亩产351.4公斤,亩增产171.5公斤。在渭北推广旱地小麦综合栽培技术240万亩,山区种植地膜玉米37.5万亩。按照农业部北方干旱地区推广耐旱高产作物的要求,延安、榆林地区推广栽培旱地谷子87万亩。向农业部争取救灾化肥5500吨,全省抽调4万多名干部率领群众抗旱。

陕西省农业志:旱地生产成果显著

陕西省无灌溉条件旱地占全省耕地的70%左右,旱地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986年全省有旱地3632.5万亩,占总耕地的69%。1986年7月省政府召开首次商品粮基地县工作会议,确定使用中央分配的以工补农资金,选择48个县作为商品粮基地县扶持。这48个县一半以上耕地属旱地。当年在渭北旱原调整种植业结构,宝鸡、礼泉淳化等22个县栽植苹果50余万亩。推广地膜花生、地膜棉花等覆盖作物15.4万亩。在蒲城、澄城等6个县推广旱地耕作栽培技术296万亩,在渭北和延安地区推广烤烟45万亩。

1987年渭北旱原栽植苹果22万亩,14个县推广旱地小麦综合栽培技术423万亩。首次在高寒冷凉山区推广地膜玉米12万亩,平均亩产351.4公斤,亩增产171.5公斤。旱区种植烤烟42.3万亩,并推广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等培肥地力措施,农家肥施用面积3100万亩,秸秆还田646.2万亩,其中小麦留高茬374.3万亩,麦草盖田125.9万亩,玉米秆粉碎还田87万亩,种植绿肥180.3万亩。

1988年列入国家小麦基地县的蒲城、富平、乾县、宝鸡、凤翔县共完成投资1524万元,扩大灌溉面积13.5万亩。全省改造低产田400万亩,有机肥施用3700万亩,增产菌施用250万亩,秸秆还田633万亩。推广间作套种1100万亩,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31万亩,地膜玉米17.1万亩。陕北渭北推广山地水平沟、大垄沟两法种田400万亩。推广小麦抗旱栽培技术304万亩、旱地谷子栽培技术135万亩。

1989年全省组织2万余名科技人员,在47个县实行粮、棉、油、果、畜技术承包,省上配套600万元,安排1.4万吨化肥,承包面积4000余万亩。在渭北推广旱地小麦综合栽培技术240万亩,山区种植地膜玉米37.5万亩。省农牧厅制订《全省中低产田改良长期规划》,当年改良中低产田486万亩,推广水平沟、垄作和坑槽田种植372万亩。

1990年3月省农牧厅组织渭北、陕北22个县在旬邑县召开现场会,推广旬邑县春玉米旱地坑条田经验。当年推广53万亩。按照农业部北方干旱地区推广耐旱高产作物的要求,延安、榆林地区推广栽培旱地谷子87万亩。同年渭南咸阳、宝鸡市14个县列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植业投入968.6万元,养殖业投入199万元,农机化投入433万元,科技投入122万元。

1991年渭北旱原农业综合开发的14县、80个乡镇,对150万亩耕地进行深度开发,一些地方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当年推广渭北旱地小麦栽培技术119万亩,春玉米栽培技术99.7万亩。

1992年渭北旱原改造中低产田108.5万亩。榆林推广条田、沟播145.73万亩。宝鸡市实施联合国无偿技术援助平衡施肥项目,援助20万美元,实施5年。

1993年10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1990年开始的渭北农业综合开发16个县、80个乡镇进行检查验收,肯定陕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年底建成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20个,提供商品粮103.3万吨。

1994年遭受持续高温干旱。5月份省农业厅针对夏粮减产提出种好早秋、扩种晚秋、以秋补夏措施,秋粮作物多种154万亩,油料多种15万亩。向农业部争取救灾化肥5500吨,全省抽调4万多名干部率领群众抗旱。当年渭北旱原农业综合开发二期项目扩大到16个县,完成投资994.1万元,土壤改良91万亩。

1995年冬春夏三季连旱,陕西省实施“以抗旱为中心全力争取夏粮丰收,保秋粮和群众口粮、保饲料和牲畜、保农民收入不减少,以水补旱、以晚秋补早秋、以经补粮的一抗三保三补措施。当年秋粮因旱少播300万亩,玉米绝收277万亩。省政府决定从1995年起建立“重点水利建设专项基金”,1996年起随农业税每亩征收2~5元农业税附加。

1996年省农业厅推广旱区丰产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改良土壤、节水节能灌溉、农机化作业、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技术,投资修建水窖很受群众欢迎。同年1月15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米袋子”工程的意见》,省农业厅制订印发《“米袋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全省建设旱作农业高产田261.1万亩,推广沟播小麦150万亩。岐山县1992~1996年推广旱区小麦节水灌溉48万亩。

1997年农作物干旱受灾3385万亩,成灾2511万亩,绝收540万亩,省政府及时安排救灾化肥7000吨,全省建设旱作高产田404.7万亩。渭北15个县试种地膜小麦585亩。榆林试种地膜春小麦611亩,在露地小麦干旱绝收情况下亩产112.9公斤。(www.xing528.com)

1998年26万亩地膜小麦亩产295.7公斤,秋播地膜小麦248.9万亩。旱区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7万处,旱区推广适水种植果树、苜蓿、抗旱作物谷、糜、薯类、高粱等。陕北推广水平沟、大垄沟,渭北推广深种浅盖沟播,陕南推广坑条田抗旱栽培技术。

1999年收获地膜小麦亩产210公斤。当年秋播地膜小麦4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56.6万亩,秸秆还田869万亩,秸秆覆盖137万亩,地膜覆盖915万亩,化肥深施1820万亩,配方施肥2874万亩,间套755万亩。9月初全国节水灌溉会议在西安召开,渭北45个县集雨窖建设项目获省财政补贴4350万元,可增灌9万亩。省农业厅将旱作沟播立体种植技术、旱地高产综合技术列入项目推广。

2000年开始粮食生产调整的方针是“优增弱减”,压缩普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专用粮、饲料用粮和小杂粮生产。旱区修水窖12万眼,发展集雨节灌35万亩。2002年榆林市大垄沟种植谷子107万亩,亩产113.3公斤。

2003年农业部投资265万元,在蒲城、合阳、洛川、榆阳、神木、定边县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省上投资100万元在彬县等7县设立示范区,实施面积33.1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1800台。

2004年省农技总站总结出旱地垄沟种植集雨蓄水节水灌溉、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集雨蓄水、田间集雨蓄水微工程技术,陕北推广小杂粮双沟覆膜13.36万亩。2005年在陕北推广大垄沟种植130万亩,大豆亩产82公斤。农机、农艺结合形成机械化旱作农业蓄、盖、沟配套技术,即深松蓄水,地膜、秸秆覆盖,水平沟、大垄沟播种。

2006年省农技总站推广旱地免耕栽培300万亩;2007年组织开展多种作物免耕栽培示范,高陵、三原、陈仓、临渭等县区示范夏玉米免耕栽培2万亩,亩节本增效210元。2008年省农业厅实施旱地集雨蓄水节灌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中央投资122万元、地方配套12万元在横山、富平建集雨窖400个,改造化验室200平方米,购置仪器14套,示范旱作节水栽培5000亩,2010年全面完成。

2009年春玉米提升行动扩大到陕北、渭北24个县,建立保水、增肥为核心的示范田27.16万亩,亩产754.7公斤。省农技总站组织合阳、富平、永寿、乾县、凤翔县开展两年三熟耕作改制示范,推广冬小麦→夏杂豆(玉米、秋菜)→春玉米耕作方式,当年实施9.2万亩。

2010年省农技总站组织洛南镇巴县实施“秦巴山区旱地吨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其中洛南1.12万亩、镇巴1.01万亩,比传统小麦→玉米→豆类模式亩增产土豆238公斤。富平、横山县承担“旱地集雨蓄水节灌技术集成项目”,建成集水窖426眼,示范节水灌溉5063亩。

2011年省农技总站高产创建中组织长武、千阳、宜君、澄城县采用地膜覆盖垄侧种植春玉米示范16.37万亩,长武、千阳等10县推广旱地小麦综合丰产技术示范16.7万亩。2012年渭北、陕北旱原形成旱地小麦宽幅沟播、春玉米地膜覆盖,集良种、平衡施肥等技术为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

2013年定边等12个县实施《陕北百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工程》102.15万亩,亩产鲜薯1519.7公斤。渭北21个县旱地小麦万亩示范片亩产小麦最高340公斤。10个县旱地地膜春玉米示范亩产759公斤。2014年春玉米示范扩大到49.2万亩,亩产693公斤。

2015年省农业厅、财政厅给20个旱地农业县每县安排30万元,提升高产创建技术。根据国家调减玉米面积规划,指导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县改种饲用或鲜食玉米,发展薯类杂粮、大豆、饲草、林果等作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