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旱原地区农作物轮作方式的变化

关中旱原地区农作物轮作方式的变化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旱原地区关中旱原传统的轮作制是全年以夏粮为主、夏粮以小麦为主、小麦以正茬为主。不少地方1992年后又恢复两年三熟、三年四熟、四年五熟的轮作方式,一般为小麦→小麦+晚秋、小麦→小麦→油菜(豌豆)+秋作物、小麦→小麦→小麦+晚秋作物→早秋作物。关中平原灌区一般由过去的二年三熟、三年四熟制调整为一年两熟,特别是引进早熟玉米杂交种后,取代了谷糜等秋杂粮作物,形成小麦玉米为主的复种轮作制。

关中旱原地区农作物轮作方式的变化

关中旱原地区 关中旱原传统的轮作制是全年以夏粮为主、夏粮以小麦为主、小麦以正茬为主。一般四年五熟制,中间安排一料豆科作物,以生物养田为基本轮作制度,形成小麦→小麦→小麦+晚秋(玉米、谷糜、荞麦等)→豌豆(扁豆油菜等)模式,复种指数为125%。1990年前后围绕增加复种、扩大晚秋作物、压缩夏杂粮进行调整,采取三年四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轮作方式。其中的一年两熟方式,打乱了正常的轮作制度,忽视雨养农业实际,得不偿失。不少地方1992年后又恢复两年三熟、三年四熟、四年五熟的轮作方式,一般为小麦→小麦+晚秋、小麦→小麦→油菜(豌豆)+秋作物、小麦→小麦→小麦+晚秋作物→早秋作物。

1992年后的几年,陕西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关中旱原扩大烟叶、油料、经济作物,习惯轮作方式渐渐被粮烟、粮油、粮经等轮作和小麦连作方式代替,形成小麦→小麦+秋作物→烟叶、小麦+秋作物→烟叶、小麦→小麦→油菜+秋作物→烟叶、小麦→小麦→小麦+晚秋作物→早秋作物等模式。也有将连种3年小麦改为连种2年小麦,第三年增加养地作物种油菜。渭北旱原规划为优质苹果主产区后,形成幼树期果树+粮食作物种植方式,果树早期树冠小期间,间套豆、菜、薯类等矮秆作物,树冠长大后间套三叶草绿肥养地作物。

另外还有春玉米→冬小麦+谷子、冬小麦+夏玉米→谷子、饲草→冬小麦+谷子、春玉米→冬小麦+大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模式;谷子→饲草→春玉米+冬小麦、冬小麦→冬小麦→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谷子→甘薯→大豆等3年4熟模式。

关中平原灌区 一般由过去的二年三熟、三年四熟制调整为一年两熟,特别是引进早熟玉米杂交种后,取代了谷糜等秋杂粮作物,形成小麦玉米为主的复种轮作制。主要有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玉米间套豆类、小麦+豆类等。(www.xing528.com)

为解决夏秋两料争时争劳的矛盾,关中西部采用三密一稀、二密一稀麦垄点播玉米方法。棉花向关中东部集中、油菜向关中西部集中以后,关中东部产生小麦间套棉花、棉花→小麦+玉米、棉花+瓜类间套、棉花+蔬菜种植方式;关中西部形成油菜+玉米→小麦+玉米方式。秦岭北麓水田形成水稻→水稻复种方式。小麦机收机播、玉米机械硬茬播种面积扩大、引进早熟品种后,关中西部小麦玉米间套被单种取代,解决了间套玉米费劳、机收伤苗、缺苗断垄问题,有利玉米一播全苗。

2000年后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压夏粮扩秋粮,形成菜菜复种、粮经间套等多种方式。2010年后城市近郊多采取瓜类+玉米+蔬菜等方式。关中地区复种指数由1986年的126.6%提高到2015年的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