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省志·农业志:国家米袋子工程助力粮食安全

陕西省志·农业志:国家米袋子工程助力粮食安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米袋子”形象代表粮食问题,“米袋子”工程是国家重视粮食安全、扶持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项目总称,其主要内容是促进粮食种植,同时涉及粮食收购、运销和市场价格调控。省农业厅设立了“米袋子”工程办公室,省市县乡四级参加“米袋子”工作4000多人。全省启动实施“米袋子”工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6000万亩以上,建成600万亩吨粮田、500万亩旱作高产田、500万亩双千田。

陕西省志·农业志:国家米袋子工程助力粮食安全

“米袋子”形象代表粮食问题,“米袋子”工程是国家重视粮食安全、扶持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项目总称,其主要内容是促进粮食种植,同时涉及粮食收购、运销和市场价格调控。1994年4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作的通知》重新部署“菜篮子”工作时,把粮食生产提到与“菜篮子”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省长对本辖区粮食供需平衡负责,类似“菜篮子”产生了“米袋子”概念,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强调各级政府重视抓粮食生产及相关工作。

陕西省实施“米袋子”工程是在粮食基地县建设基础上进行的,1988年全省确定48个粮食基地县,连续5年每年投入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200万元,为“米袋子”工程奠定了基础。实施“米袋子”工程后重点抓了吨粮田、双千田(亩产千斤粮、收入上千元)和旱作农业高产田建设。“吨粮田”建设以高陵县为代表,1994年全县20万亩耕地平均亩产小麦400公斤、玉米600公斤以上,实现“吨粮田”目标;“双千田”全省比较普遍;旱作农业高产田主要在陕北和渭北地区。

1996年1月15日,陕西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米袋子”工程的意见》,提出全省粮食生产目标,到2000年实现省内粮食总量自给,人均占有量达到400公斤,接近全国水平;2010年省内粮食全面实现自给,人均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赶上全国水平。随后采取的措施是稳定面积,继续搞好常规农业,突出抓好开发农业,把生产条件好、稳产增产潜力大的关中灌区、渭北旱原、汉中盆地、陕南浅山丘陵区、长城沿线作为开发重点,从水利、肥料、改土、良种、科技、植保、管理、农机化8个方面配套落实,集中抓好吨粮田、双千田、旱作农业高产田建设,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1996年3月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确定把粮食生产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位。为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同年省政府印发《陕西省粮食技术改进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决定采取四项扶持农业的投资政策:一是1996年6月1日起从省内粮食经营环节每公斤提取一分钱,作为粮食技术改进费,用于粮食技术改进工作;二是省政府安排155万元,地县各配套155万元,共计465万元用于1600万亩玉米、1500万亩小麦高产工程建设;三是从预算外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1%、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随农业税同时征收耕地、果菜园地地亩农业税2~5元,专户管理,建立市县级农田水利专项建设基金。省农业厅设立了“米袋子”工程办公室,省市县乡四级参加“米袋子”工作4000多人。省农业厅制订印发《1996~2000年“米袋子”工程建设工作方案》,绘制了吨粮田、双千田、旱作农业高产田建设规划图、吨粮田模式分布图,分解到各市县落实。

1996年8月27日,省政府在合阳县召开第5次渭北旱原农田建设会议,要求到2000年渭北旱原地区人均建设2亩基本农田,其中一亩高标准丰产田,人均产粮500公斤,人均收入增加100元。全省启动实施“米袋子”工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6000万亩以上,建成600万亩吨粮田、500万亩旱作高产田、500万亩双千田。当年全省实现吨粮田287.86万亩、双千田109万亩、旱作高产田261.1万亩,增产粮食90.16万吨。省农业厅在户县、汉台、扶风、延安、靖边建立5个省级示范样板田,全省落实1500万亩小麦、1680万亩玉米高产开发。当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122万亩,总产1217万吨。

1997年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种子工作的决定》并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年底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10亿公斤。同年6月邀请中科院卢良恕院士考察渭北、陕北粮食生产,确定开发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力。

1997年省农业厅修改完善《“米袋子”工程建设方案》和《“三田”建设规划图》,全省建设吨粮田398.6万亩、双千田186.2万亩、旱作高产田404.7万亩,分别增加38%、71%、55%。围绕“三田”建设,推广种子包衣、精少量播种、秸秆还田等技术。各级领导抓示范样板点3850处、98.6万亩。小麦高产开发1693万亩,亩产278.6公斤,总产471.71万吨。使用良种占85%,统供麦种12%,配方施肥1405万亩。

1997年11月,省农业厅对当年1500万亩小麦高产工程项目表彰奖励,西安市农业局等11个单位获一等奖,地市奖一万元、县区奖5000元;31个单位获二等奖,地市奖5000元,县区奖3000元;27个单位获三等奖,地市奖3000元,县区奖1000元。对38名先进个人授予“小麦高产开发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每人发奖金200元。

省政府1997年12月26日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副省长王寿森出席并讲话。1998年夏粮收获面积2716万亩,总产584.9万吨,比上年增长34.8%,增产151万吨。秋粮播种3001万亩,总产459.5万吨,因旱较上年减产41.4%。总计产粮1044.4万吨,较上年减产14.2%。

1998年5月13日省政府在合阳县召开三夏暨种子工作会议,推进实施种子工程,推广旱原地膜小麦。8月13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地膜小麦的通知》,在全省推广合阳县做法,大面积种植地膜小麦。8月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秋播及地膜小麦推广会议,省长程安东出席讲话,要求完成200万亩地膜小麦任务,增产夏粮10亿公斤。当年实际秋播地膜小麦249万亩,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平均亩产201公斤。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省农科院研究员李立科的合阳旱原小麦试验田亩产达到852.5公斤。(www.xing528.com)

1998年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3.54万亩,改造灌溉面积92万亩,节水灌溉50.7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国家投资2300万元,配套投资6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2.5万亩。地膜小麦扶持投入108万元,推广200万亩。种子包衣80万亩,良种统供600万亩,一喷三防1200万亩,保粮60万吨。陕南玉米育苗移栽140万亩,陕北玉米催芽、大垄沟播种140万亩,地膜玉米209万亩,使用杂交种占99%,包衣占30%。

1998年选育成功小偃22小麦品种、陕单902玉米品种,改良户单4号玉米高抗丝黑穗病,和陕单911成为玉米主栽品种。实施沃土工程施钾肥1099万亩,生物覆盖99万亩,各种农化新产品施用3000万亩。施用有机肥5039万亩,其中秸秆还田1568万亩。平衡施肥全面开展,249万亩地膜小麦施肥统测统配,施用小麦专用肥422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100万亩,总产1303.1万吨,比上年净增258.7万吨,创造了全省粮食总产历史最高纪录。

1999年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强化优质粮食产业化开发。面对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趋势,省农业厅提出“稳粮、压棉、增油、扩菜、调整、增收”的农业工作思路,印发《关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开发的意见》《陕西省优质小麦区域种植意见》《陕西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意见》《关于我省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意见》。全省夏粮播种面积2351万亩,比上年减少114万亩,减幅4.8%。其中冬小麦面积2265万亩,比上年减少133万亩,减幅5.9%。优质小麦面积530万亩,比上年增加290万亩,岐山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开发示范县。

1999年全省秋播地膜小麦393.7万亩,高产开发播种玉米1698.1万亩。其中地膜玉米247万亩,营养钵育苗移栽245万亩,良种统供1536.7万亩,种子包衣797.8万亩,玉米总产459.5万吨,以占秋田49.6%的面积拿回68.9%的产量。全省开发吨粮田498.4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56.6万亩,秸秆还田868.9万亩,地膜覆盖915.2万亩,间作套种75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040.5万亩,总产1081.5万吨,较上年减少221.5万吨。其中夏粮432.5万吨,因冬春连旱减产17.7%,秋粮总产649万吨,减产16.5%。

全省围绕“米袋子”工程建设大搞农业综合开发,省政府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省长程安东任组长,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任务具体、责任明确”的原则,理顺省地县三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编制实施杨凌高新农业示范项目、宝鸡峡和汉中湑惠渠水利骨干工程项目计划,落实项目范围、工程概算和投资;落实实施子长、勉县、镇安、丹凤县新增开发项目;建立阎良、扶风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富平淳化南郑等科技示范点,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开展技术指导。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82.5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2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0.7万亩,改良土壤110万亩,建立多种经营项目76个,完成投资3.12亿元。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亿公斤,棉花58万公斤,油料330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11亿元。全省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30.58亿元,新增灌溉面积4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81平方公里。

2000年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向优质高效产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732万亩,较上年减少308万亩,产粮1089万吨,增长0.7%。

从1994年实施“米袋子”工程到2000年全省累计推广粮油作物新技术2.5亿亩次,增产粮食40亿公斤,增加产值30亿元;增产油料8000万公斤,增值1.5亿元。1996~1999年推广地膜小麦675.8万亩,增产小麦5.28亿公斤,增值6.76亿元;实施小麦优良品种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584.6万亩,增产小麦2.2亿公斤,实现小麦良种的第6次换代;推广玉米紧凑型杂交种及规范化栽培技术5215万亩,亩均增产45公斤,增产玉米14.5亿公斤,增值13亿多元;推广地膜玉米1117万亩,亩均增产145公斤,增产玉米16.2亿公斤,增值14.6亿元;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技术375万亩,增产稻谷2.3亿公斤,增值3.4亿元;推广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1030万亩次,亩增鲜薯251公斤,总增鲜薯25.8亿公斤,增值15.5亿元;推广油菜稀植技术35万亩,亩均增产37.8公斤,总计增收油菜籽1323万公斤,增值2600万元。

2001年后,由于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增收目标存在矛盾,再加上全国农产品总体产量大于需求,粮食总量充足有余,一些年份还出现农民卖粮难,抓粮食生产的调子有所降低,实施“米袋子”工程告一段落,农业生产指导的重点转向促进农民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