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1994年,陕西蔬菜从改革统购包销制度开始,实现产销直接见面,价格全面放开,大中城市近郊专业菜田快速向县区扩展,泾阳、兴平、甘泉等县都把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蔬菜生产,全省发展专业菜田40万亩左右。二线蔬菜基地快速起步,专业菜农不再享受城市居民口粮供应,蔬菜产品取消地产地销限制,打破产地界限,逐步形成以农贸市场为主、产地自销为辅的多渠道经营格局。
1994年4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作的通知》,重新部署“菜篮子”工作。1996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意见》,要求恢复扩大菜田面积,以“菜园子”保“菜篮子”,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施蔬菜结构调整,增加露地面积,扩大优势区域规模,积极发展保护地栽培。重点建设50万亩专业菜田,100万亩二线蔬菜基地,保护地栽培达到10万亩。出台专业菜田和精养鱼塘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省财政1996~2000年每年从副食品风险基金划出30%建立蔬菜基金、安排蔬菜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经费、对日光温室种植户优先安排贷款等扶持政策。带动全省35个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设施蔬菜面积逐年扩大。
1997年西安市入选全国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城市,带动各地建设蔬菜批发市场,成为主流经营模式,蔬菜长途运输、异地流通成为常态。1999年全省蔬菜面积32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设施大棚面积38万亩。设施发展促进反季节蔬菜供应,冬季低温引起的蔬菜供应淡季基本消失。同期新型超市兴起,蔬菜末端销售进入超市,消费者自选成为主流销售形式。
1999年9月,农业部召开“菜篮子”工程产销体制改革会议,提出国内蔬菜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向基本平衡,蔬菜产业应向质量层面发展。2001年4月农业部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加大力度推行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陕西省围绕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蔬菜种植规模在强化质量安全的同时仍在扩大。
2003年省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11部门《关于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2005年全省蔬菜面积497万亩,5年增加154万亩,总面积中设施面积126万亩。面积过10万亩的县17个,蔬菜产值过亿元的县35个,合计产值96亿元,占全省的78%。同时认定一批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效控制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2009年1月省政府印发《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将百万亩设施蔬菜作为七大工程之一,2009~2013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新增设施面积100万亩。到2012年全省实际新增设施蔬菜106万亩,提前完成纲要目标。
2010年10月农业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现场会,有力地鞭策和推进陕西蔬菜产业发展。同年11月27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通知》,继续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合理规划布局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财政设立“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建设产地批发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直营店、连锁店、配送中心和销地市场,开展社区直供直销,生产者与超市、学校等重点消费群体对接等经营方式,带动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2012年7月5日省政府召开“菜篮子”工作会议,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对“菜篮子”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还印发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制定的《陕西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蔬菜产业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2010年后,全省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园107个,面积5万亩,省级标准化示范园132个,面积6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地314个,产品认证498个;绿色认证企业14家,产品45个;地理标志认证18个。
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陕西省实现了蔬菜产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设施蔬菜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15年全省蔬菜面积755万亩,产值51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0%,其中设施面积300万亩,产值255亿元,百亩及以上集中连片设施基地151万亩。蔬菜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资、农机、灌溉设施、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卷帘机、微耕机、滴灌、喷灌、补光、增温等设备在设施蔬菜上广泛应用。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发展专业化育苗点700多个,工厂化育苗中心11个,年育苗能力15亿株以上。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病虫害绿色防控、多膜覆盖等栽培技术,形成配套技术体系。
全省引进选育蔬菜新品种8大类200多个,试验筛选高产优质品种28个,生产品种有14大类500多个,精细菜、大路菜搭配合理,时令菜、反季节菜丰富多样。设施种植种类涵盖蔬菜、西甜瓜、食用菌、草莓等多种作物,实现反季节生产和持续供应,供给种类丰富,均衡供应水平提升。在季节性结构性调出基础上,冬春淡季调入量由过去的300多万吨减少到100万吨以下。
全省蔬菜产业布局优化,形成陕北日光温室为主,陕南大棚为主,关中日光温室和大棚并重的发展格局。产品类型形成泾阳、三原、高陵为代表的设施蔬菜产区,阎良、灞桥、长安、户县为代表的大棚西甜瓜产区,大荔、华县、临渭区为代表的设施时令鲜果和瓜菜产区,以兴平、武功为代表的清水莲菜产区,太白、靖边、定边、洛南为代表的高山有机蔬菜产区,陕南和关中西部为主的规模化食用菌产区。
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销区早晚市、社区销售网和冷链体系基本形成,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建成覆盖全省各市区和20个基点县的蔬菜产地信息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直供直销。全省建立社区蔬菜直销店1000多个,形成产销一体化,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使市场价格趋于平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