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以后,陕西省农业生产区域布局逐步进行优化调整,在保留适当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生产区域逐步扩大。1994年基本形成渭北苹果烤烟带、关中东部优质棉基地、关中西部汉中盆地油菜生产基地、陕北秋油生产基地、秦巴山区蚕茧基地和城郊工矿区周边蔬菜基地,较好地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苹果为主的经济园艺作物逐步成为陕西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在繁荣农产品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5年,经过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省初步形成渭北优质小麦、优质苹果、烤烟基地,关中粮棉油生产基地,陕北玉米、小杂粮、马铃薯、秋油生产基地,陕南水稻、蚕茶生产基地。
1999年蔬菜产业调整,蔬菜生产基地化、区域化格局日趋明显,初步形成关中平原、汉中盆地、陕北能源化工开发区三大蔬菜生产基地。2000年蔬菜产业稳步升级,精细菜、反季节菜、名特蔬菜和无公害绿色蔬菜有了新的发展,日光温室、塑膜大棚蔬菜等保护地栽培面积80余万亩。2001年苹果种植面积相对集中在渭北黄土高原优生区,27个基地县栽培面积占全省苹果面积的72.1%,产量占全省的84.2%。
2004年陕西蔬菜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关中北部和陕北地区为日光温室蔬菜优势产区,关中西部渭河、千河川道区为线辣椒优势产区,关中东部渭、洛河下游和黄河西岸形成芦笋优势产区。(www.xing528.com)
2005年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业产业基本形成,陕北地区形成苹果、杂粮、马铃薯、时令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带;渭北形成果品、小麦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带;关中形成优质小麦、蔬菜、瓜果为重点的产业带;陕南形成茶、桑、烟、中药材为重点的产业带,资源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陕北小杂粮,陕南“双低”油菜、中药材、蚕桑、茶叶、烟叶,秦岭北麓猕猴桃、花椒、辣椒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规模逐步形成。榆林无定河以南、关中渭河以北的河流沿岸建成90万亩酥梨基地,陕北黄河沿岸建成166万亩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建成24万亩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建成27万亩柑橘基地,渭北南沿建成19万亩红提葡萄基地。水果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主要水果向生态优生区集中,水果生产基地在省内外影响越来越大。蔬菜面积发展到454.5万亩,总产达到869.9万吨。
截至2015年,陕西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30个粮食大县和20个旱作农业县。果业生产坚持内调结构提质量,外强品牌拓市场,改造乔化品种,发展矮化品种,优化种类和品种布局,实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蔬菜产业围绕大中城市周边蔬菜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茶产业重点建设无性系种苗繁育基地和优质高产茶园,加快标准化茶园创建,促进茶产业强劲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