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原产品能够顺利销售阶段,人们一般没有产业化要求。1990年以后陕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转化率“两个过低”并存,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整体效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同期陕西省开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发主导产业,鼓励兴办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
1993年以后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2000年后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省政府曾印发《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规划(1998~2010)》,省农业厅2002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大力发展草产业的意见》《关于发展肉蛋奶精深加工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推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带动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形成以草业、肉羊、杂粮和林果为重点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果品、小麦、肉牛为重点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乳品、蔬菜、瓜果为重点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生猪、茶桑烟、中药材为重点的陕南农业产业带,全省粮食基地、棉花基地、苹果基地、烤烟基地、猕猴桃基地、红枣基地、奶山羊基地、商品瘦肉型猪基地、秦川牛基地和养羊基地等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发展趋势。
2002年9月,省政府设立由农业、计划、财政、经贸、科技、交通、税务、质监、工商、乡企、供销、金融、海关、检验检疫、铁路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省农业厅厅长为召集人。2003年9月和2008年12月,省政府两次调整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改由主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农户,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形式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产品建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使农户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二是服务组织带动型,以中介组织、技术协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批发市场带动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运销大户为骨干,生产基地为基础,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格局,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2005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45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754家,专业市场343个,农民合作组织9800个。龙头企业总数比2000年的714个增长了146%。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3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17%,销售收入230.7亿元,较2000年增长418.4%;实现利润18.4亿元,较2000年增长180.7%。国家和省级36家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45.9亿元,销售收入85.5亿元,净利润3.4亿元,分别占全省龙头企业当年相应指标的33.2%、37.1%和18.6%。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龙头企业433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52家。(www.xing528.com)
2005年全省专业市场交易额146.7亿元,较2000年的28.7亿元增长5倍多;纯利润12.7亿元,较2000年的1.66亿元增长7.65倍;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市场74个,占总数的13.7%。中介组织年销售收入20.2亿元,较2000年的6.8亿元增长2.98倍。
201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2.17万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2680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38个,中介组织带动型1.7万个。
陕西省2015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省级468家,市级1397家。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1005家,过亿元的197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895.2亿元,销售收入1462.4亿元,实现利润86.7亿元,缴纳税金22.5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185%、103%、125%、47.1%。
2015年专业市场带动型组织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市场81个,其中亿元以上35个;专业市场年交易总额361.5亿元,缴纳税金1.1亿元,实现利润5.9亿元。
2015年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中介服务组织销售收入75.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47个,销售收入73.4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