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制构件结构材料的连接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钢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及焊接连接,也可采用间接搭接。剪力墙竖缝处,钢筋宜锚入现浇混凝土中;剪力墙水平接缝及框架柱接头,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者间接搭接;框架梁接头与框架梁柱节点处,水平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或者焊接。
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套筒抗拉承载力应不小于连接筋抗拉承载力;套筒长度由砂浆与连接筋的握裹能力而定,要求握裹承载力不小于连接筋抗拉承载力。
(2)套筒浆锚连接钢筋可不另设,由下柱或者墙片的纵向受力筋直接外伸形成。连接筋间距不宜小于 5 d,套筒净距不应小于 20 mm。连接筋与套筒位置应完全对应,误差不得大于2 mm。
(3)连接筋插入套筒后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全部套筒后,停止灌浆,静养1~2 d。
采用间接搭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1)连接筋的有效锚固长度,非抗震设计≥25d,抗震设计≥30d,d 为连接筋直筋;锚浆孔的边距C≥5d,净距C0 30+d≥,孔深应比锚固长度长50 mm。连接筋位置与锚孔中心对齐,误差不大于2 mm。
(2)在锚固区,锚孔及纵筋周围宜设置螺旋箍筋,箍筋直径不小于 6 mm,间距不大于50 mm。
(3)连接筋插入锚孔后压力灌浆,待浆液充满全部锚孔后,停止灌浆,静养1~2 d。
图3-38 间接搭接构造
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面应做成粗糙面。宜使用表面处理方法使外表面的骨料露出成为粗糙面。粗糙面处理即通过外力使预制部件与后浇混凝土结合处变得粗糙、露出碎石等骨料。通常有 3 种方法:人工凿毛法、机械凿毛法、缓凝水冲法。
(1)人工凿毛法:是指工人使用铁锤和凿子剔除预制部件结合面的表皮,露出碎石毛料,增加结合面的黏结粗糙度。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干操作,缺点是费工费时、效率低。
(2)机械凿毛法:使用专门的小型凿岩机配置梅花平斗钻、剔除结合面混凝土的表皮,增加结合面的黏结粗糙度。此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机械小巧易于操作。缺点是操作人员的作业环境差,粉尘污染。
(3)缓凝水冲法:是混凝土结合面粗糙度处理的一种新工艺,是指在部品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将含有缓凝剂的浆液涂刷在模板壁上。浇筑混凝土后,利用已浸润缓凝剂的表面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缓凝时间差,用高压水冲洗未凝固的表层混凝土,冲掉表面浮浆,露出骨料,形成粗糙的表面。此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效果佳、功效高且易于操作。
预制构件的结合面做成键槽时,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30 mm,长度宜为150~250 mm。键槽端部斜面与侧边的倾角宜为45°。
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区宜直线锚固,当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机械直锚。预制悬臂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加强锚固,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悬臂构件悬臂长度的1.5 倍。
采用预埋件连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预埋件的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
(2)预埋件的位置应使锚筋位于构件的外侧主筋的内测。
(3)锚板厚度应不小于锚筋直径的0.6 倍,且应大于 /8b ,b 为锚筋间距。锚筋中心至锚板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d 和20 mm。
(4)锚筋不应小于 8φ ,且不应大于 25φ ,数量不应少于4 根,且不多于4 层。锚筋的间距,以及锚筋至锚板边缘的距离均不应小于 3d 和 45 mm。锚筋的锚固长度应满足混凝土设计规范的要求。
(5)锚筋与锚板应采用T 型焊,并应采用压力埋弧焊。焊缝高度不应小于6 mm 和0.6d,d 为锚筋直径。锚筋与锚板间的焊缝应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为5d。钢板与钢板间焊缝长度应为钢板间接触长度,并为双面焊。
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计年限的要求。所有外露金属件,包括连接件和预埋件的设计均应考虑环境类别的影响,并进行防腐防锈处理。有防火要求的连接件应采取防火措施。
当构件中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 mm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应对预埋件等连接件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在验算中,除考虑使用阶段的荷载外,还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的组合,并按现行相关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预制构件的制作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处理,应与连接方式相适应。干式连接及构造防水,预制构件尺寸及预埋件位置应准确,精度应高。后锚固连接时,锚固基材应进行预设计处理,锚固区应按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13)规定配置必要的钢筋网。
2.构件连接的节点构造及钢筋布设
(1)混凝土叠合楼(屋)面板的节点构造。
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是指预制混凝土梁板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装配整体式结构组成中根据用途将混凝土分为叠合构件混凝土和构件连接混凝土。
叠合楼(屋)面板的预制部分多为薄板,在预制构件加工厂完成。施工时吊装就位,现浇部分在预制板面上完成。预制薄板作为永久模板又作为楼板的一部分承担使用荷载,具有施工周期短、制作方便、构件较轻的特点,其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较好。
叠合楼(屋)面板结合了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各自的优势,兼具现浇和预制楼(屋)面板的优点,能够节省模板支撑系统。
① 叠合楼(屋)面板的分类。
主要有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等。
② 叠合楼(屋)面板的节点构造。
预制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面的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 mm,以保证叠合面具有较强的黏结力,使两部分混凝土共同有效的工作。
预制板厚度由于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最小厚度不宜小于 60 mm。后浇混凝土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 60 mm,主要考虑楼板的整体性以及管线预埋,面筋铺设,施工误差等因素。当板跨度大于 3 m 时,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可增加预制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抗剪性能;当板跨度大于6 m 时,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节省工程造价。板厚大于 180 mm 的叠合板,其预制部分采用空心板,空心板端空腔应封堵,可减轻楼板自重,提高经济性能。
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A.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撑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见图3-39(a)。
B.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 600 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见图3-39(b)。
图3-39 叠合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图
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C.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见图 3-40 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 mm,间距不宜大于250 mm。
图3-40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构造示意图
1—后浇层内钢筋;2—附加钢筋;3—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预制板。
D.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处由于有应变集中情况,宜将接缝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见图 3-41。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 mm;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 10d(d 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且不应小于 120 mm;垂直于接缝的板底纵向受力钢筋配置量宜按计算结果增大 15% 配置;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la;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 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 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图3-41 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图
1—通长构造钢筋;2—后浇层内钢筋;3—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预制板;5—纵向受力钢筋。
图3-42 梁板连接图
(2)叠合梁节点构造。
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常将预制梁做成矩形或T 形截面。首先在预制厂内做成预制梁,在施工现场将预制楼板搁置在预制梁上(预制楼板和预制梁下需设临时支撑),安装就位后,再浇捣梁上部的混凝土使楼板和梁连接成整体,即成为装配整体式结构中分两次浇捣混凝土的叠合梁。它充分利用钢材的抗拉性能和混凝土的受压性能,结构的整体性较好,施工简单方便。
混凝土叠合梁的预制梁截面一般有两种,分为矩形截面预制梁和凹口截面预制梁。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当采用叠合梁时,预制梁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6 mm,框架梁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 150 mm,见图 3-43(a),次梁的后浇混凝土叠合板厚度不宜小于 120 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凹口深度不宜小于 50 mm,凹口边厚度不宜小于60 mm,见图3-43(b)。
为提高叠合梁的整体性能,使预制梁与后浇层之间有效的结合为整体,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见图3-44。
图3-43 叠合框架梁截面示意图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预制梁
图3-44 梁端键槽构造示意图
预制梁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6 mm,键槽尺寸和数量应按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第7.2.2 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 30 mm,宽度 w 不宜小于深度的3 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 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 50 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
叠合梁的箍筋配置: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宜采用整体封闭箍筋,见图3-45(a)。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形式时,开口箍筋上方应做成135° 弯钩,见图3-45(b)。非抗震设计时,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5d(d 为箍筋直径)。抗震设计时,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d。现浇应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末端应做成130° 弯钩,非抗震设计时,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5d,抗震设计时,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叠合梁可采用对接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连接处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的长度应满足梁下部纵向钢筋连接作业的空间需求。
② 梁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或焊接连接。
③ 后浇段内的箍筋应加密,箍筋间距不不应大于 5d(d 为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100 mm。
图3-45 叠合梁箍筋构造示意图
1—上部纵向钢筋;2—预制梁;3—箍筋帽;4—开口箍筋。
(3)叠合主次梁的节点构造。
叠合主梁与次梁采用后浇段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在端部节点处,次梁下部纵向钢筋深入主梁后浇段内的长度不应小干 12d,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在主梁后浇段内锚固。当采用弯折锚固或锚固板时,锚固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6 abl ,见图3-46(a);当钢筋应力不大于钢筋强度设计值的 50% 时,锚固直段长度不应大于0.35 abl ;弯折锚固的弯折后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2d(d 为纵向钢筋直径)。
② 在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主梁后浇段内长度不应小于 12d(d 为纵向钢筋直径);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在现浇层内贯通,见图3-46(b)。
图3-46 叠合主次梁的节点构造图
1—次梁;2—主梁后浇段;3—次梁上部纵向钢筋;4—后梁混凝土叠合层;5—次梁下部纵向钢筋
(4)预制柱的节点构造。
预制混凝土柱连接节点通常为湿式连接,见图3-47。
图3-47 采用灌浆套筒湿式连接的预制柱
① 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柱底接缝宜设置在楼面标高处,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柱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见图 3-48。柱底接缝厚度宜为20 mm,并采用灌浆料填实。
② 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应伸入后浇节点区内锚固或连接。上下预制柱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时,在套筒长度±50 cm 的范围内,在原设计箍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箍筋,见图3-49。
梁、柱纵向钢筋在后浇节点区间内采用直线锚固、弯折锚固或机械锚固方式时,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有关规定。当梁、柱纵向钢筋采用锚固板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 256)中的有关规定。
(www.xing528.com)
图3-48 预制柱底接缝构造示意图
1—预制柱;2—接缝灌浆层;3—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粗糙面。
图3-49 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 柱底箍筋加密区域构造示意图
1—预制柱;2—套筒灌浆连接接头;3—箍筋加密区(阴影区域);4—加密区箍筋。
A.对框架中间层中节点,节点两侧的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锚固在后浇节点区内,可采用90° 弯折锚固,也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见图3-50;梁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
图3-50 预制柱及叠合梁框架中间层中节点构造示意图
1—后浇区;2—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连接;3—预制梁;4—预制柱;5—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
B.对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线锚固要求时,应采用锚固板锚固,也可采用90 弯折锚固,见图3-51。
C.对框架顶层中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符合中间层中节点的要求,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直线锚固;当梁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锚固板锚固,见图3-52。
D.对框架顶层端节点,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应锚固在后浇节点区内,且宜采用锚固板的锚固方式。梁、柱其他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应符合:柱宜伸出屋面并将柱纵向受力钢筋锚固在伸出段内,伸出段长度不宜小于 500 mm,伸出段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 为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 100 mm;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锚固板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0d;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锚固板锚固,见图3-53(a)。
柱外侧纵向受力钢筋也可与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节点区搭接,其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的规定。柱内侧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锚固板锚固,见图3-53(b)。
图3-51 预制柱及叠合梁框架
1—预制柱;2—后浇区;3—预制梁;4—梁纵向受力钢筋锚固。
图3-52 预制柱及叠合梁框架顶层中节点构造示意图
1—后浇区:2—预制梁:3—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4—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连接。
图3-53 预制柱及叠合梁框架质层边节点构造示意图
1—后浇段;2—柱延伸段;3—预制梁;4—梁下部纵向受力筋锚固;5—梁柱外侧钢筋搭接。
E.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也可伸至节点区外的后浇段内连接,连接接头与节点区的距离不应小于 1.5h,(h 为梁截面有效高度),见图3-54。
图3-54 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区外的后浇段内连接示意图
1—后浇段;2—预制梁;3—纵向受力钢筋。
(5)预制剪力墙节点构造。
预制剪力墙的顶面、底面和两侧面应处理为粗糙面或者制作键槽,与预制剪力墙连接的圈梁上表面也应处理为粗糙面。粗糙面露出的混凝土粗骨料不宜小于其最大粒径的 1/3,且粗糙面凹凸不应小于6 mm。
根据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对高层预制装配式墙体结构,楼层内相邻预制剪力墙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边缘构件应现浇,现浇段内按照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设置箍筋和纵筋。预制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或者与现浇段内水平钢筋焊接或搭接连接。
② 上下剪力墙板之间,先在下墙板和叠合板上部浇筑圈梁连续带后,坐浆安装上部墙板,套筒灌浆或者浆锚搭接进行连接,见图3-55。
图3-55 预制剪力墙板上下节点连接
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2—连接钢筋;3—坐浆层;4—坐浆;5—预制墙体;6—浆锚套筒 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7—键槽或粗糙面;8—现浇圈梁;9—竖向连接筋。
相邻预制剪力墙板之间如无边缘构件,应设置现浇段,现浇段的宽度应同墙厚,现浇段的长度:当预制剪力墙的长度不大于 1 500 mm 时不宜小于 150 mm,大于 1 500 mm 时不宜小于 200 mm,现浇段内应设置竖向钢筋和水平环箍,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小于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水平环箍配筋率不小于墙体水平钢筋配筋率,见图3-56。
现浇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两个等级或以上。
预制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在现浇段内锚固,或者与现浇段内水平钢筋焊接或搭接连接。
图3-56 预制墙板间节点连接
③ 钢筋加密设置。
上下剪力墙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时,在套筒长度+30 cm 的范围内,在原设计箍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箍筋,见图3-57。
预制外墙的接缝及防水设置外墙板为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直接受到雨水的冲刷,预制外墙板接缝(包括屋面女儿墙、阳台、勒脚等处的竖缝、水平缝、十字缝以及窗口处)必须进行处理。并根据不同部位接缝特点及当地气候条件选用构造防水,材料防水或构造防水与材料防水相结合的防排水系统。
图3-57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加密构造示意图
1—灌浆套筒;2—水平分布钢筋加密区域(阴影区域);3—竖向钢筋;4—水平分布钢筋。
挑出外墙的阳台、雨篷等构件的周边应在板底设置滴水线。为了有效地防止外墙渗漏的发生,在外墙板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宜采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相结合的做法。
① 材料防水。
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材料防水时,必须用防水性能可靠的嵌缝材料。板缝宽度不宜大于20 mm,材料防水的嵌缝深度不得小于 20 mm。对于普通嵌缝材料,在嵌缝材料外侧应勾水泥砂浆保护层,其厚度不得小于15 mm。对于高档嵌缝材料,其外侧可不做保护层。
高层建筑、多雨地区的预制外墙板接缝防水宜采用两道密封防水构造的做法,国在外部密封胶防水的基础上,增设一道发泡氯丁橡胶密封防水构造。
预制叠合墙板间的水平拼缝处设置连接钢筋,接缝位置采用模板或者钢管封堵,待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拆除模板,并抹平和清理干净。
因后浇混凝土施工需要,在后浇混凝土位置做好临时封堵,形成企口连接,后浇混凝土施工前应将结合面凿毛处理,并用水充分润湿,再绑扎调整钢筋。防水处理同叠合式墙板水平拼缝节点处理,拼缝位置的防水处理采取增设防水附加层的做法。
② 构造防水。
构造防水是采取合适的构造形式,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防水的目的。如在外墙板接缝外口设置适当的线型构造(立缝的沟槽,平缝的挡水台、披水等),形成空腔,截断毛细管通路,利用排水沟将渗入板缝的雨水排出墙外,防止向室内渗漏。即使渗入,也能沿槽口引流至墙外。
预制外墙板接缝采用构造防水时,水平缝宜采用企口缝或高低缝,少雨地区可采用平缝,见图3-58。竖缝宜采用双直槽缝,少雨地区可采用单斜槽缝。女儿墙墙板构造防水见图3-59。
(6)预制内隔墙节点构造。
挤压成型墙板间拼缝宽度为(+5 或-2)mm。板必须用专用胶粘剂和嵌缝带处理。胶黏剂应挤实、粘牢,嵌缝带用嵌缝剂粘牢刮平,见图3-60。
① 预制内墙板与楼面连接处理。
墙板安装经检验合格 24 h 内,用细石混凝土(高度≥30 mm)或1∶2 干硬性水泥砂浆(高度30 mm)将板的底部填塞密实,底部填塞完成7 d 后,撤出木楔并用1∶2 干硬性水泥砂浆填实木楔孔,见图3-61。
图3-58 预制外墙板构造防水
图3-59 女儿墙墙板构造防水
图3-60 嵌缝带构造图
1—骑缝贴100 mm 宽嵌缝带并用胶粘剂抹平;2—胶粘剂抹平;3—凹槽内贴50 mm 宽嵌缝带。
图3-61 预制内墙与楼面连接节点
② 门头板与结构顶板连接拼缝处理。
施工前30 min 开始清理阴角基面、涂刷专用界面剂,在接缝阴角满刮一层专用胶粘剂,厚度约为3 mm,并粘贴第一道50 mm 宽的嵌缝带;用抹子将嵌缝带压入到胶粘剂中,并用胶粘剂将凹槽抹平墙面;嵌缝带宜埋于距胶粘剂完成面约1/3 位置处并不得外露。
③ 门头板与门框板水平连接拼缝处理。
在墙板与结构板底夹角两侧 100 mm 范围内满刮胶粘剂,用抹子将嵌缝带压入到胶粘剂中抹平。门头板拼缝处开裂概率较高,施工时应注意胶粘剂的饱满度,并将门头板与门框板顶实,在板缝黏结材料和填缝材料未达到强度之前,应避免使门框板受到较大的撞击,见图3-62。
(7)叠合构件混凝土。
叠合构件混凝土是指在装配整体式结构中用于制作混凝土叠合构件所使用的混凝土。由于叠合面对于预制与现浇混凝土的结合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对叠合面进行表面清洁与施工技术处理,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 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叠合面上的杂物、浮浆及松散骨料,表面干燥时应洒水润湿,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② 在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并校正预制构件的外露钢筋。
图3-62 门头板和混凝土顶板连接节点
图3-63 门头板与门边板连接节点
③ 为保证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时,下部预制底板的支撑系统受力均匀,减小施工过程中不均匀分布荷载的不利作用。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由中间向两边的方式。
④ 叠合构件与周边现浇混凝土结构连接处,浇筑混凝土时应加密振捣点,当采取延长振捣时间措施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施工作业要求。
⑤ 叠合构件混凝土浇筑时,不应移动预埋件的位置,且不得污染预埋外露连接部位。
(8)构件连接混凝土。
构件连接混凝土是指在装配整体式结构中用于连接各种构件所使用的混凝土。构件连接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所连接的各预制构件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中的较大值。
② 用于预制构件连接处的混凝土或砂浆,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或砂浆,并宜采取提高混凝土或砂浆早期强度的措施;在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施工作业要求。
③ 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后浇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连接接缝混凝土应连续浇筑,竖向连接接缝可逐层浇筑,混凝土分层浇筑高度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浇筑时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措施;
B.同一连接接缝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C.预制构件连接节点和连接接缝部位的混凝土应加密振捣点,并适当延长振捣时间;
D.预制构件连接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应对模板和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构件接缝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模板、相连接构件、钢筋、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的移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