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系统作为场地人流、物流、能流的交通纽带,一方面起到连接场地内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将场地内部各孤立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场地的交通系统要素包括出入口、道路、停车场三部分。
(1)场地的出入口设置。
出入口的大小一般是根据场地大小、建筑规模来确定的,其位置和方位应根据相关规划要求,从外围道路系统总体出发来考虑,往往是限定的。出入口设置要考虑与城市道路、公交站点、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连接,以争取便捷的对外联系,但同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对城市主干道上交通的干扰。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一般应设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且位于不同人流来往的方向上。住宅小区出入口都设在次要干道上,以保证安全。公共建筑的场地如体育馆建筑、宾馆建筑、商业建筑等,至少设置两个出入口,一个为主出入口,其他为辅助出入口或服务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一般位于临靠主干道侧,但要避开城市道路交叉口相当的距离,以保证交通的安全与畅通。避开交叉口的距离在规划设计中都有明确的要求。主出入口要能方便地通达主体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如果场地周围有几条干道,则主出入口应设置在人流多的方向,而在其他方向设置次出入口。它们的形式可以是开敞的,也可以是用大门封闭的形式[47]。
(2)场地内道路设计。
场地内的道路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引道、人行道,布置道路应考虑以下因素: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考虑安全与安静的需要,使建筑有好的朝向,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方,节约用地和投资,考虑环境与景观要求,与绿化、工程技术设施协调。道路的布置形式有内环式、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混合式(见图4-6)。各种道路设计应满足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
图4-6 道路布置的几种方式
(a)内环式;(b)环通式;(c)半环式;(d)尽端式;(e)混合式
场地内主要的或大量的人流、车流等交通流线应清晰明确、易于识别;线路组织应通畅便捷,尽量避免迂回、折返。交通线路的安排应符合使用规律和生产、生活活动的特点。主要交通流线应避免相互干扰与冲突,必要时可设置缓冲空间疏解矛盾;应避免后勤服务性的交通对主要功能区的干扰,如锅炉房的进煤出渣宜设置次要出入口。交通流线的组织还须满足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要求,如道路宽度、坡度、转弯半径及视距等。
功能分区时,应将交通流量大的部分靠近主要交通道路或场地的主要出入口布置,以保证线路短捷、联系方便,同时应避免对其他区域正常活动的影响。
一般私密性要求越高或人群活动越密集的区域,其限制过境交通穿越的要求越严格,如居住用地、以休闲活动为主的广场或公园等,为防止区域以外的人流、车流的导入,这些区域的道路布置宜通而不畅。
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场地中组织交通时,应充分考虑地形高差的影响,使交通流量大的部分相对集中布置在与场地出入口高差相近的地段,避免过多垂直交通和联系不便。(www.xing528.com)
可持续的交通设计,还要考虑交通方式的选择,如图4-7所示。通常在200m的范围内,步行比骑自行车更快;在450m的范围内,步行比坐小轿车更快;在4500m的范围内,骑自行车比坐小轿车更快。因此,在交通道路的设计中,若能充分利用步行和自行车代替其他交通方式,不仅可减少交通量、交通设施和交通费用,而且可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
图4-7 交通距离与交通工具的选择[48]
根据图4-7可知,在社区交通设计中,如果将社区的工作、生活、休闲等功能区进行紧凑布置,尽量缩短各功能区间的距离,避免分散式布置,可减少机动车辆的数量(见图4-8)。采用紧凑的交通节点(见图4-9),可以大大节省城市或社区能源。另外,鼓励人们就地工作或采取本社区人员工作优先的政策,可以减少人员的外出次数和距离,这要考虑适用于步行的距离是150m以内,300m为步行的最大距离。
图4-8 社区紧凑式布置可减少交通量
图4-9 循环式和开放式交通节点
(a)循环式交通系统;(b)开放式交通系统
(3)场地的停车场布置。
停车场布置应遵循就近停靠、方便使用、节约土地、不占用和损害绿地的原则。停车场的面积大小根据建筑性质和建筑规模确定,一般可根据规划要点及相关法规决定。停车场布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半地下或地下——将停车场布置在建筑物或室外活动场地地下,这是常用的方式;屋顶——将停车场设置在屋顶上,要求停车的建筑屋顶离地不能太高;独立停车楼——为主楼专门设计附属的停车楼;路边停车——利用时间差,晚上交通量小,下班回家即将车停在路边,靠近家门口,使用方便,在住宅区用得较多;综合停车楼——楼层底层或下部用于停车,上部为主要功能空间。停车场布置还要考虑车辆进出方便、遮阳挡雨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