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址的选择及其分析,是生态建筑活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区最重要的步骤。由于基址的选择会影响后续项目建设的各个步骤和决策,因此,错误或大意的基址选择和分析会导致以后不可持续的发展。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生态选址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基址本身的问题,而要将它置于更大的综合地区环境中加以考虑。
生态选址,最主要的考虑就是这个位置是否适合建设,以及建设后是否适合今后的发展。因此,分析和评价基址的各种优缺点就成了生态选址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阶段,要分析每个可能的地点,列出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所有优势与劣势,特别是在确定适合住宅发展项目的基址时,要优先考虑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网络的连接。每个被选基址的资源和能源潜力需要认真加以评估,尤其是水资源的状况和以太阳能、风能为基础的能源系统的潜力。在基址选择过程中,识别社区的发展对这片基址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来解决,这些研究应该包括土壤侵蚀、植被及其生长地的保护、水和空气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等。通过对具体基址优缺点的分析,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避免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影响或者破坏,甚至有可能的话,会通过修复各方面的生态问题而改善周边环境。
对具体基址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评价时,内容可概括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主要由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六项基本要素组成,从多方面以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方式对建设(包括开发利用、空间形态、市政设施等)产生影响,还影响到建设的投资效益、工程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工程建设的速度。由于基址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域状况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六项基本要素对基址选择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基址受气候的制约比较突出,有的则受地质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每一自然要素对基址建设又往往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基址自然条件的分析中应着重于主导因子,研究其作用规律及影响程度。各种自然要素对基址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有时有着相互制约或抵消的关系,有时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基址选择时,必须充分了解上述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以后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基址、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和统一创造条件。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环境,按范围不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址与区域的关系,包括在区域(如城市)中的位置、同类设施与相关设施分布、区域交通设施与交通流向、区域基础设施条件与环境状况等。二是基址与周围环境关系,包括与基址有直接影响的地域之间的联系,着重于基址内外环境间的和谐性,例如,周围土地使用状况、邻近建筑空间、道路分布、公共服务设施、管线系统与容量、环境保护等。三是基址内部现状,包括现存建筑物与构筑物状况及可利用价值、绿化分布、场地平整情况、景观特征等。(www.xing528.com)
从生态的角度讲,选址既要满足人类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风速、日照、土壤、水源等对建设项目的有利作用,又要避免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选址应禁止占用耕地、林地及生态湿地,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避免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区,以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和破坏,使区域原有水体形状、水量、水质不因建设而受破坏,使自然植被与地貌生态价值不因建设而下降。选址应优先考虑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废耕地、已开发过或曾经受到影响的用地。例如,可以选择曾经被利用的城市地块和商业地块,因为,这些场地可能已经影响了邻近地域、水域和其他方面的环境质量,重新开发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最低程度的影响。同时,很可能还会改善邻近社区,创造潜在的就业机会,改善环境并增加地价。当选择荒地、废地作为建设用地时,需要对其进行改良和修复。为了避免高昂的场地前期准备费用,保存重要的视觉和生态特征,维护生态安全,选址应该考虑占据已开发场地的空隙或是那些处于重要资源之间的位置,远离氡、电磁辐射、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等污染源,同时避开河道、泄洪平原、湿地、陡峭的易侵蚀斜坡和成熟的植被。
值得说明的是,项目建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尤以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发展最为典型。因此,基址通常都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必须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不同的基址常因建设项目的性质与基址自身特点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内容组成与深度要求。例如,居住建筑选址注重周围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以及基址内现存绿化、道路、环境状况等;商业建筑的选址则更侧重于基址及其周边交通状况、环境空间特征等;处在城市范围内的基址,更多地考虑周围建筑空间的特征与相关设施分布;建成区以外的基址,则更注重配套设施的自我完善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