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第三版)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第三版)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生态(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著述颇多。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必须遵循4项基本原则:①经济高效;②环境优先;③健康无害;④多元共存。2010年,我国学者刘加平等在《绿色建筑概论》一书中,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3项原则[38]。事实上,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协调好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第三版)

有关生态(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著述颇多。1991年,Brenda和Robert Vale提出下列6项原则[35]:①节约能源;②设计结合气候;③材料与能源循环利用;④尊重用户;⑤尊重基地环境;⑥整体设计观。

1995年,Sim Van Der Ryn和Stuart Cowan在Ecological Design中提出下列5项原则[36]:①设计成果应是地方环境的产物(Solutions Grow from Place);②让自然环境显现(Make Nature Visible);③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④以生态效益指导设计(Ecological Accounting Informs Design);⑤人人参与设计(Everyone is a Designer)。

2009年,我国学者刘先觉等在其专著《生态建筑学》中,提出要解决城市生态平衡问题,必须基于历史、整体、共生、环境、场所、人本、新颖、结构、弹性、绿化10种观点,在生态建筑中利用下列5项总体原则[37]:①整体有序;②永续利用;③循环利用;④反馈平衡;⑤有偿使用。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必须遵循4项基本原则:①经济高效;②环境优先;③健康无害;④多元共存。

2010年,我国学者刘加平等在《绿色建筑概论》一书中,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3项原则[38]。①资源利用的3R原则——减量(Reduction)、重用(Reusing)、循环(Recycling)。②环境友好原则——室内外环境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需求,安全健康、舒适和谐、优美、无污染、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有绿化和景观场所,满足人们活动需求。③地域性原则——尊重传统文化乡土经验,注重与地域自然环境结合,使用当地植物建材

事实上,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协调好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则。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其基本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尊重自然,体现“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由于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远大于其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在进行建筑活动时,应优先考虑建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保护生态植被、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消除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建筑活动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另外,要使建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合理优化,要求在建筑活动中,不仅要关注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生态需要,同时还要顾及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www.xing528.com)

(2)满足人和自然共同、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不仅是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建筑活动致力的最终目标,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所在。生态建筑活动必须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但是,不能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顾其他自然生物的生态需要,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忽视或降低人的需要,两者必须并重,才能实现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体现“少费多用”的原则。在目前资源匮乏的现状下,特别强调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充分体现“6R”原则。即Reduce——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例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在设计中要树立“含能”意识(关于“含能”的概念和更多知识,请参阅“9.3.1材料的含能”),尽量采用本地材料,减少或避免使用制造、加工、运输和安装过程耗能较大、对环境不利影响较大的建筑材料或构件。Recycle——对建筑中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稀有资源、紧缺资源或不能自然降解的物质尽可能地加以回收、循环使用,或者通过某种方式加工提炼后进一步使用;同时,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预先考虑其最终失效后的处置方式,优先选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Reuse——在建筑活动中,重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旧材料、旧构配件、旧设备、旧家具等,以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消耗。在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空间和结构的灵活性,以利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更新、改造和重新利用。Renewable——指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它们对环境无害,而且是可持续利用的。Revalue——对自然的价值和材料应用进行重新认识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估。Reassembly——采用装配式建造方法,可以减少材料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建造的安全性和效率

(4)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适应。提倡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提高建筑对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研究及实践表明,与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生物、材料和水资源相适应的建筑,与忽视其周围环境、完全依靠机械设备的建筑相比,具有更舒适、更健康且更高效的性能。很好地利用场地现有的各种免费自然资源,同时减少使用稀缺而昂贵的设备,是让使用者与其自然环境有所联系同时减少建筑造价的两个最好的方法。二是与周围人文环境相适应。体现和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注重历史文物和建筑的保护,发扬传统精华,并适应人文环境的新需要。

(5)注重过程环节,体现“发展变化”的原则。建筑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变动性,并找到适应这种变化的策略方法,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其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为此,要求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注重每一个环节,预测其环境和建筑本身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相应对策。另外,防患于未然的设计意识具有实践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例如采用低毒或无毒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比通过大量通风稀释室内空气有毒成分的方法更加有效。通过设计减少供热、制冷和采光需求,比安装更多或更大型的机械(电力)设备要更加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